据报载,北京市卫计委门曾表示,北京市今年将推广家庭医生契约式服务,社区家庭医生由全科医生、医生助理和护士三人组成,每组为200户家庭提供24小时随叫随到的公共卫生服务。
在不少国人的固有印象中,拥有专门为自己提供医疗服务的家庭医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这似乎只是某些富人或者达官显贵才能享有的专利。然而,放眼世界各国,尤其是在那些发达国家,普通公众在家里坐等社区家庭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其实早已经是很寻常的事情。因此,让国内广大普通公众也能享受到家庭医生式的医疗服务,拥有自己信得过的“健康看门人”,这对有效疏解长期以来困扰普通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无疑是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有益尝试。
不难推断,对于这种已在北京开展的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公众不仅欢迎而且还抱有很高的期待。那么,社区家庭医生是否能够顺利试点成功,并且有效地在全国范围推而广之,进而达到造福广大公众的预期目标呢?笔者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一帆风顺,因为社区家庭医生的试点和推广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实际困难。
首先,这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要想得到有效的实施,大批胜任社区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卫生人才投身其中应该是首要的条件。在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卫生人力资源可以说是异常充裕,甚至趋于饱和状态。譬如,北京市社区医疗机构招人时就要求外地生源毕业生至少是研究生学历。然而,不少外省籍高学历者之所以选择到北京社区医疗机构工作,吸引他们的其实是稀缺的北京户口以及事业单位编制,而不是社区医院提供的微薄薪资以及有限的职业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