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过,人们陆续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刚刚遭重拳打击的医院号贩子死灰复燃,也开工了,而且明目张胆,不避保安。北大口腔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妇产医院……一切看起来那么有条不紊,形成了贩号“流水线”.号贩子为何像打不死的“小强”?
您还记得白衣东北女孩盛怒之下对号贩子的“指点江山”与痛快开骂么?紧跟着,相关部门重点整治,一时间号贩子销声匿迹。然而春节刚过,却是故态复萌,相比患了“节后综合征”的上班族,还要更快进入角色,原因何在?
号贩子们准点“上班”了,执法部门还在放假?说白了,这并非仅仅是相关部门管理上的懈怠,而是对于打击号贩子,他们也有难以言说的无奈。
我国一些执法活动往往过度依赖于“专项整治”、“集中整治”,而缺少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执法和打击,这也是春节过后号贩子再次冒头的环境因素之一。
当然,号贩子的出现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想彻底解决也不能只靠一朝一夕之功。但是眼下,严打无疑是见效最快的办法,年前的治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然,强化医疗体制改革才是“治本”之道,但是,“治标”也是为了“治本”,因而决不能忽视严打这项工作。
只为“治本”而不处理现在的现象问题,不过也是伪改革。号贩子是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下的特定产物,不但需要有关部门持续花大力气进行打击,还需要从制度上消灭滋生他们的土壤。否则,号贩子与管理者之间就会不断演绎出老鼠与猫的追逐戏码。
希望医疗部门在资源短缺的现状下,设法缓解供需关系。比如患者对专家的迷信,无论大病小病都要专家诊治。对此,何不采用全科预检,根据病情转入专科,再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这就可以把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分流出去。不能因为看得起专家门诊,就占去了有限的专家门诊资源。而在挂号的手续上,是否可以增加“验明正身”的环节?这至少可以防止号贩子预先占号。
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因为看病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费,号贩子确实让人憎恨。在没人再谈起“投机倒把”的现实下,几乎没有针对号贩子的严惩手段。既然号贩子在“挂号”上倒卖赢利,那么,医疗部门为何不在“挂号”上做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当没有了号贩子,看病还是那么难的时候,如今对号贩子的怒气又将向谁发泄?
是只管了眼下一时,还是管得长远,患者心理有杆秤。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