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几年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一二级医疗机构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社区医疗正在逐渐转变为全科医疗。作为主要执行者,全科医生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尽管使命如此神圣,却也掩盖不了“三低一高”的职业现状。
地位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教授曾在其微信、微博上呼吁,全科医学是最有前景的专业,全科医生不是小医生!然而,目前全科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三甲甚至二甲医院的医生,全科医生的身份、工作环境与专科医生有着明显差异,使其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
学历低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过:“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佛祖一样善良,对待患者应该细心耐心;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患者应该妙手回春。然而,全国在职全科医生取得中专及以上正规学历的约占56.4%,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约占49%,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少之又少。大量低学历的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导致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下降,无法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难以起到将大部分患者留在基层的作用。
待遇低目前一个社区由小到老、由生到死,慢病预防、治疗,传染病上报、统计、管理,家庭签约服务、家庭病床、患者家中输液等工作都要求全科医生完成,而全科医生除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外,几乎没有国家的任何补助。而在香港,全科医生开诊所月收入达十几万港元(折合人民币十余万);在**,家庭医生月收入大抵在50万新台币左右(折合人民币10万元左右)。大陆全科医生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发达区县,一年收入却还没有港台地区一个月收入多,偏远地区甚至年薪还不足5万元。这一点也是每年全科医学专业报考遇冷的关键原因。
执业风险高由于受专业知识、硬件设施和业务素质限制,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医疗**,而一旦出现医疗**,对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安保设施比较落后的社区来说是致命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是以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国家全科医生制度的改革应该着重于解决“三低一高”问题。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培养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使其能在基层真正承担起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的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医疗机构和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取决于医疗资源向下游分流的畅通渠道,全科医生只有首先“下得去”,才能“留得住”和“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