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青年医生》热播,引发了人们对医院急诊室的关注。记者上午从市卫计委了解到,对于目前大医院急诊不急、慢病压床、急救资源被严重浪费的现象,卫计委门将进行专项调研,并考虑借鉴外地经验,在急诊增设专人负责与病人沟通。
目前,本市各大医院的急诊科拥堵现象严重,医护人员不堪重负。然而来看急诊的病号,有八成以上都是“非急诊”.尤其是夜间的急诊科,俨然成了“开药科”,急诊也沦为24小时门诊。
对此,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表示,就医习惯扎堆知名医院,是导致大医院急诊资源被浪费的原因之一。据赵斌介绍,在他们所接诊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病人涉及危重症,其他病症在普通医院都可以得到解决。
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表示,受床位等条件限制,急诊科经常是人满为患。更令人为难的是,部分急诊留观病床被变成“养老”床位。“有些病号明明不需要再继续用药了,仍然每天两三瓶营养液维持着不肯走。”郭伟表示,在天坛医院急诊科,有位“最牛压床病号”已经躺了足足一年半,“医务人员对此也束手无策。”
在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闻名的安贞医院,同样存在急诊不急、病人转出难等问题。急诊科医师米玉红告诉记者,该院急诊科接收的病人当中,只有10%是真正的急性心梗,其中又只有10%有条件接受介入治疗,“急诊不怕来得急的病人,却最头疼病人下一步去哪儿的问题。”
卫计委
对急诊展开专项调研 拟设专人负责沟通
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目前急救急诊已经成为医疗**最高发的地方。根据卫计委针对北京医疗状况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急救急诊,打骂辱骂医生的情况也高发于急诊。
“本身急诊资源就比较紧张,来的病号多了医生难以应付。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沟通可能不会像平时那么顺畅。再加上有些患者对急诊了解不够充分,都造成了这种紧张的局面。”钟东波说。
为此,市卫计委将对医院急诊工作负荷进行调研,研判是否需要增设急救急诊资源,以及医院急诊科内部如何合理设立岗位流程等。卫计委门将根据研判结果,评估对急诊体系是否需要进一步挖潜,从而在资源配备上提出主导意见。
下一步,市卫计委将支持急救中心和医疗机构给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加强急救资源信息的披露,并且考虑借鉴外地医院经验,在急诊增设专人负责与病人沟通,让医生全身心投入抢救工作。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