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发生“医生被迫下跪”事件,主治医师段建华遭到死者家属徐惠等人暴力殴打,被拖拽至大厅的死者尸体旁,摁住强行下跪达十多分钟。9月12日,绍兴市当地报纸上,死者家属刊登了共155字的《道歉书》。2011年10月28日,“八毛门”患儿在武汉康复出院,患儿父亲陈刚发表了书面道歉信。道歉能缓解医患矛盾吗?
“对不起”并非愚笨可怕
出现医疗事故后,某些医院和医务人员拒不认错,原本并不严重的问题往往因其恶劣的态度而愈演愈差,其实,说声“对不起”,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愚笨可怕。
一张错误的梅毒体检单,差点拆散了山西陈某和妻子朱某的幸福家庭。2011 年3 月,朱某前往当地某医院做定期体检,却意外地查出患有梅毒,朱某由此怀疑丈夫生活不检点,两人闹至离婚的地步,朱某也险些因此下岗,所幸复检后证实检查结果有误,夫妻俩这才松了口气。
然而,最初检查那家医院的态度却让人难以接受,当看到权威的复查结果后,当事医生仍坚称检查程序依照规定进行,自己并无过错。朱某夫妻愤怒之余,遂将该医院诉至**。专家鉴定称,由于设备、技术、专业性等因素的限制,该院的化验单并无说服力,在没有确定的情况下给患者发放如此明确、具有法律效力的化验单,该医院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且违背职业道德。
事后朱某表示,他们原本并不想**也没想过要赔偿,但院方连基本的道歉都不愿表示,生硬的态度让他们无法接受。
道歉成为医患和谐的促进剂
发生医疗事故后,医生通过良好的态度和真诚的歉意与患者积极沟通,并让患者明白,医生并非圣人也会犯错,加之现有医学的空白,因此医疗事故的发生并不能全部归咎于医生,最终促使患者放弃了诉讼。
45 岁的王某因右手拇指骨折,前往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为王某打上石膏固定拇指。这本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医疗程序,包扎后王某也安心地等待痊愈。然而两个月后,王某拆除右手石膏时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拇指畸形愈合,且无法伸直,考虑到拇指功能的重要性及以后工作的诸多不便,王某一时难以接受,遂找接诊医生理论。
当事医生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到自己的疏忽对患者造成了损害后果,惭愧之余当即向王某表示歉意,认真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担保承担王某的一切医疗费用。当王某看到接诊医生态度如此诚恳时,原来的怒火平息了大半。在这位年轻医生的邀请下,双方还坐了下来就王某的伤势做了深入沟通。
当该院的医疗**调解员赶到时,王某早已气消。了解事件后,调解人员询问王某是否控告该医生、要求多少赔偿,王某却淡淡道,“算了,医生也不容易。”
你真的认识道歉吗?
赔礼道歉,代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反应。道歉不仅体现出致歉者悔恨交加的情绪及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思,也认同了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正如社会学家戈夫曼所说,构成道歉的有效因素至少包括行为者认知状态中的两个部分:一是对自己冒犯别人的负罪感;二是对背离正确行为、违反社会规则的反思。
道歉这一行为是以致歉者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认识为前提的,他们深刻认同自己的“羞恶”之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国家里,道歉又被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有些民族性格外向,勇于道歉;而有些民族以道歉为耻、怯于道歉,犯错之后会采取迂回的方式补救。
道歉不是单方面的一种承认过失的行为,有时它还作为一种社会沟通的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为消弭较严厉的后果,有时当事人会主动采用道歉的方式来折中,以此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很明显,此时的道歉不仅是一种认错行为,更成为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社会交往机制的补救工具。
鉴定结果未出道歉需谨慎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难免会遇到医疗事故。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和高深性,事故的原因不如其他**案件一样一目了然,在等待鉴定结果的期间,医生是否应该主动道歉、熄灭患者的怒火呢?尽管道歉有种种好处,但医生不应在此时道歉。这时候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还未明确,如果是自己的责任也就罢了,如果错不在自己岂不是自找苦吃?无论如何,也应等鉴定结果出来之后再行承担。
医生道歉本是坦诚错误、希望谅解,但此时的道歉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在鉴定结果未明确之前,医生贸然道歉会“误导”患者——失误在于医方,如果结果大白之时事故原因并非医方的过错,到那时,推翻先前的道歉必然引得患者的质疑,处理不当便引致**,不推翻则只能“吃哑巴亏”.因此,此时医生应该做的是安慰患者及家属,给予同情。
诉前道歉优于诉后道歉
责任明确之后,医生的道歉也要选择最佳时机。在诉讼前或判决前的道歉才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避免**的升级恶化,而尘判决后的道歉对于缓和**来说显然毫无意义。
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医生出错,应在矛盾升级之前义不容辞地向患者道歉,也不必考虑自己的道歉是否采证,因为倘若应负法律责任,那么隐瞒、嘴硬也毫无作用,道歉反而显得大度诚恳,甚至能缓和矛盾;倘若失误只是瑕疵,尚未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那就更应该主动道歉,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只有越尊重医学客观事实、越敢于承担的人,才越能赢得患者的尊重。相反,等到判决结果出来的时候再去道歉,对于身心俱疲的患者而言毫无作用也毫无意义。
不宜被动道歉
尽管道歉有种种效果,各国也在积极鼓励为医疗事故道歉,但并不等于说道歉已成为缓和**的一种工具,我们的道歉不应是机械化、功利性的,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愧疚、悔悟。
人都是有情的,患者的感情更敏感细腻,很容易分辨医生的行为话语是否真诚。因此,如果要为自己的过错道歉,医生一定要诚心真挚,切勿以为患者在病痛之际容易糊弄,更不要将道歉这一体现道德的行为扭曲成一种非道德的、功利行为,要知道以真诚待人才能换来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