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医护人员考核标准方法主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来定夺。但是由于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分工,工作量有多有少,导致人员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现在,有些医院开始尝试新的、更科学全面的考核方法,从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对医护人员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新绩效分配模式转从考核经济效益,升级为多维度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工作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病种难易程度、临床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控制和医德医风等。同时,医务人员收入不再与科室经济和药品等收入挂钩。
这样的考核方法对不同科室的医生都有好处。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收治疑难、危重和复杂疾病患者,不再变成吃力不讨好的事。为鼓励临床医生更多地开展难度较高的三、四级手术,十院除考核基本临床工作量,还通过设置附加系数的方法,引导医生主动收治更多疑难、复杂、危重患者。
而对于医院医技和护理人员的考核也设立了多项指标。对于传统上被认为最不可能出绩效的超声、放射、检验、病理等医技科室来说,新推出的绩效考核制度综合考核医技人员所出具报告的质量、速度、检查准确率、病人预约等候检查的时间、配合临床科室开展新技术等,量化了医师的工作成果,以此来证明医师的工作价值。
同时,新的标准对岗位不同的护士也有不同的考量,同样是**、换药、监测病情,处在不同科室,面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其工作量考核都有讲究。新绩效分配向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技术性强的护理岗位倾斜,再综合考虑护理质量等因素,最终形成具体的绩效分配数额。
新绩效分配制度试行后,不仅可以让不同科室的医生有着相对符合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也可以提高医生的积极性,让无论是主流科室还是辅助科室的医生都能努力工作,为提高医院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