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62岁村医守护乡邻健康45年

62岁村医守护乡邻健康45年

2014-02-17 10:56 阅读:1288 来源:掌上医讯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62岁的王银山是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青疙瘩村人,从1969年当赤脚医生起,他坚守大山45年,行走于崇山峻岭间,为守护乡村群众的健康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凭着崇高的医德和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赢得了美誉。 2月14日,元宵佳节,记者采访了这位乡亲眼中的贫苦

    62岁的王银山是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青疙瘩村人,从1969年当赤脚医生起,他坚守大山45年,行走于崇山峻岭间,为守护乡村群众的健康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凭着崇高的医德和一颗“悬壶济世”的仁心,赢得了美誉。
 


    2月14日,元宵佳节,记者采访了这位乡亲眼中的“贫苦人的医生”。

    一上午看了5个病人

    正月十五,塞外朔州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朔城区窑子头乡青疙瘩村,踢鼓秧歌扭得正欢。一听是要采访王银山,热心的乡邻立即给记者带路。

    刚走到门口,裹着棉大衣、身材敦实的王银山拎着头盔、背着药箱正要出诊。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红色的摩托车,车把上套着两只“棉袖”,车后座上是一个纸质药品箱。面对记者,王银山有些尴尬,显然是不知该走还是留。

    记者一**坐在摩托车上,“我就是来看你怎样服务乡亲的,正好一起去。”见记者执意要去,王银山戴上头盔,一撩腿,坐在车座上,摩托车拐上了大路。虽然有他挡在身前,但寒风依然很刺骨。好在病人宫旺是本村的,几分钟就到了他家门口。74岁的宫旺是肺癌晚期,正盖着被子斜躺在炕上。见王银山进门,他起了起身,王银山忙招呼他先别动,“今儿感觉好些了吧?”宫旺点了点头,“好多了。”

    王银山打开四周已经露出纸板的药箱,取出几瓶液体,是增强体质的营养药。地上的火炉上,半壶水已经烧热。他揭开壶盖,把液体依次放入,“液体凉,不热一热,病人受不了。”

    液体温热后,王银山脱了鞋,上了炕,盘腿坐在宫旺身旁,给他量了量血压。之后,王银山站起身来,把液体用细绳一一吊在房梁的钉子上,扎上了输液器,慢慢地调整到宫旺感觉舒服的速度,才吩咐宫旺上大学的孙子,好好看护。他说,现在每个村里都有像宫旺这样患有老年性疾病的患者,输液时得特别操心。

    从宫旺家出来,他又带上记者直奔麻子沟村,那边有一名老人患了慢性肺心病。

    一上午,记者跟着王银山,在周边的3个村里给5位病人**输液,没有一刻钟停歇。采访,就在他出诊时进行。

    乡亲的召唤就是命令

    17岁时,王银山初中毕业,父亲让他跟着当地一名老中医学医。他凭着一股韧劲,边跟老中医行医边自费到县医院培训。3年后,拿到了朔州市卫生局颁发的医师证。从此,他开始为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服务,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

    麻子沟村村民石培生说,十几年前的一个雪天,他两岁的女儿得了急性肺炎,一家人心急如焚。可是,青疙瘩村离麻子沟村有十几里路,已被大雪覆盖,途中还要过一道河,随时会有危险。他们怕请不动王银山,可是病情不等人,他硬着头皮敲开了王银山的家门。没想到王银***话不说,穿起雨鞋,跟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家里,使小女孩及时得到医治。

    在南平村,马生亮告诉记者,2009年除夕,他患上了伤寒,给王银山打电话,王银山连年夜饭都没顾上吃就跑到他家,给他熬中药、打点滴。前前后后半个多月,每天骑摩托车跑十几里路,终于把他的病看好。

    青疙瘩村年过七旬村民闫存说,2007年,他刚从大同矿退休回到村里,身边没有儿女陪伴。一天突然难受得厉害,请来王银山一检查,说是突发性气胸,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我没有钱,王银山在村中四处奔走,帮着凑了1200元,去医院交了押金。要不是他果断转诊,我还不知道会是啥样。”“乡亲们一招呼,他就立马去,不会耽搁半分钟。”王银山的妻子说,“有时刚睡下,有危急病人,他背起药箱就走;有时刚端上饭碗,就被病人家属喊去,即便是大年初一,也闲不下来。”王银山说,乡亲们叫他看病,是对他的信任。

    言传身教子承父业

    忙了一上午,王银山吃中午饭时,已经是一点多了,记者也饿得饥肠辘辘。

    回到家,一家人都在等王银山。小孙女一看见爷爷,欢叫着扑了过来。他俯下身,一把将孩子抱了起来。小孙女在他的脸上连着亲了好几口,屋里顿时笑声四起。

    王银山的大儿子王东急忙抱过女儿:“爷爷累了一上午,快让他歇歇。”

    王银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水泉梁当村医,二儿子在朔城区医院上班。王东说:“小时候,总觉得父亲对旁人的关心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我们。我母亲年轻时就挑水,一直挑到了现在,我怨过、气过、闹过。”王东瞅了一眼父亲,“父亲顾不上管我们,对病人却很细心、耐心。”

    王东从医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能从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全身心投入,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

    说话间,青疙瘩村支书唐志进了门,听说是采访王银山,他连声说了几个“好”。“方圆几十里,再找不出这么好的一个人。我不是说他医术多高明,但就他几十年来尽心竭力伺候老百姓那份热情,一般人做不到。”

    他说,王银山的服务对象可以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经济困难的村民还实行减免医药费,一时付不起医药费的就先治后还,欠款最多时达5000元,“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银山把自己的房屋改建成村卫生所,在卫生局的支持下,配置了诊断室、药房、病房,添置了病床,更新了医疗设备。为了乡亲们,他坚持以少花钱换取好疗效,不开大处方,不用贵药、奇药,不乱收费,他把医德当成了一个乡村医生的灵魂。”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