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气候变化快,身体的调节能力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如果生活起居没有调整好,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制,阴阳失衡往往导致上火。
春季上火部位不同应区别对待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准是“阴阳调和”,春节长假刚过,串门儿、烟酒过度、频繁聚会,很多人身体疲劳尚未缓过劲儿,又要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现阴虚阳亢;再加上春季气候“生发”,气候冷热差异明显,更容易助长“内热”。
上火有很多种,牙痛、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小便赤黄、大便干结都是“上火”的症状。不同部位的症状,反映出来的身体功能异常也是不同的。
心火:“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调理可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狭窄,沉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调理可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火。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