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医改“试验田”成果初现
2016-11-16 19:40
阅读:1307
来源:通州日报
责任编辑:谢嘉
[导读]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以来亟待***的难题,如何整合医疗资源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焦点。在通州,平潮区域医联体改革试点正在画出改革的样本,成员单位组合成紧密联合体,走出一条“组团发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路子。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以来亟待***的难题,如何整合医疗资源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焦点。在通州,平潮区域医联体改革试点正在画出改革的样本,成员单位组合成紧密联合体,走出一条“组团发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路子。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平潮区域医联体这块“医改试验田”初显成效。
“一单通”资源共享惠民生
近日,赵甸居居民周建华凭着“双向转诊单”从平西分院转到区第八人民医院进行骨折治疗,只缴了1元门诊病历工本费,就享受到优先就诊、取药、住院的服务。“这‘一单通’就是‘绿色通道’啊,又快又省事,而且避免了重复检查。”周建华说。
去年11月,区卫计委决定将医联体改革在平潮先行先试,区第八人民医院,平潮卫生院平西、平南、新坝分院以及10个村(社区)卫生室组合成为医疗“集团”,在这个“集团”内,卫生室、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负责首诊,作为“技术龙头”的区第八人民医院则承担培训帮扶、大病诊疗等功能。
建立医联体,就是要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局面。如今,医联体正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模式有序运行,形成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医疗服务。
“以前很多病人手术基本恢复后,仍然习惯继续在大医院康复,建立了内部转诊通道后,来社区康复的病人逐渐增多,节约了医疗资源,也方便了病人。”栖凤居卫生室医生陆芳深有感触。截至10月底,各基层单位上转区第八人民医院病人达2530人次,卫生室上转卫生院病人达580人次,区第八人民医院下转至社区康复治疗病人达426人次。
医联体“联体”“连心”促提升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区第八人民医院安排骨干医生到卫生院上门诊、做手术、查病人,各卫生院定期派健康团队到挂钩村卫生室服务,这无疑给工作本就繁重的医护人员加重了负担。“医联体这个平台是搭建了,但如果不能产生合力,改革只会沦为空架子。”区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张树琴坦言。为了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区第八人民医院开始制订新的考核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帮扶体系,到卫生院坐诊一次补贴100元,去卫生室参与诊疗补贴50元。
医联体所有成员单位的人、财、物均由理事会统一管理,有了共同的利益,大家也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0月25日,成员单位的医疗骨干再次来到区第八人民医院讨论病例、互评处方,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10次开展专业交流了。“我们通过‘晒’病历的形式互相促进提高,年轻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成长进步特别明显。”张树琴说,改革促进了基层单位规范管理,增强了首诊能力,这也是改革最成功的地方。今年,区第八人民医院、3家卫生院共深入村(社区)开展健康讲座30余次,区第八人民医院医生到卫生院坐诊126人次,卫生院医生到卫生室坐诊332人次,更多的基层患者实现了就近就医。
除了联合开展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后勤物资等也由理事会实行统一招投标、统一采购,从源头上降低了医用耗材价格,减轻了患者负担。据统计,改革以来,耗材价格同比下降了约10%.
“试验田”探新路任重道远
改革让平潮地区的医疗单位连成一片,资源优化整合的同时实现了共生发展。截至10月底,区第八人民医院实现门诊人次108993人,住院人次6353人,其中住院人数同比上升3.3%.
医联体是一个大系统,保持循环畅通就要强化区第八人民医院的技术后盾作用。胃镜下治疗技术、妇产科微创治疗、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一项项新技术展现出区第八人民医院的引领地位,以及八院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改革后,感觉责任更大了。”放射科主任朱燕华说,科室近期即将引进一台磁共振设备,“医生是改革的主体,我们必须干到老,学到老。”
在张树琴看来,医联体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还要镇村联动探索“家庭医生”签约。在通州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不少盲目就医的行为,不少病人出院后因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这就需要家庭医生提前介入,培养老百姓预防为主的“大健康”意识。“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在最基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张树琴说。
构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推进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才能从体制机制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