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血常规半年之个人经验谈
2015-07-16 16:08
阅读:4173
来源:检验视界网微信号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终于再一次鼓起勇气谈经验,作为一个后辈,在此谈自己的经验,谈自己对检验的浅薄认识,或多或少有些买弄的味道,显露出自己不谦虚的一面。
终于再一次鼓起勇气谈经验,作为一个后辈,在此谈自己的经验,谈自己对检验的浅薄认识,或多或少有些买弄的味道,显露出自己不谦虚的一面。
先列举我工作中的几件事和大家探讨一下怎么做检验(卖弄开始了)!
肝胆外科有个病人前天血小板89,今天突然就到400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血是不是编错了,赶紧对一下号,没错,是他的,我看了下诊断,肝硬化,纳闷了,肝硬化,PLT应该降低啊,怎么升高了,突然想起,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治疗手段之一就是脾切除,脾切除了,PLT自然就高了,于是我给主管医生打了个电话,问一下是不是脾切除了,主管医生态度也很好,说是的,我这就放心了,我说:差不多,血小板很高,大家都意识到是正常的了,所以这个血片我就没有推了,直接发了报告。
这个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打个电话的意义远不在于少推了张片,减轻了工作量,最重要的是,你要临床医生知道,你已经用心做了,结果是准确的,换句话说,医生对你很放心,自然不会对你,对检验结果有意见了。更不会到处说检验科不准了,从长远来讲,混了个脸熟,以后有什么事大家都好协调了,说句实话,检验哪里有不出错的,和医生关系好点,出了点错,大家别相互拆台,共同处理好算了。
当然,涂片是必不可少的,有时也能发现些东西,呼吸科有个病人,诊断为发热,原因不明,WBC 4.0×10^9/L,我一看,直方图正常,各项指标都正常,中性85%,所以决定涂片看看有没有问题,一看,中性粒细胞里面全是中毒颗粒,天啊?突然想起了:重症感染病人WBC可以不升反降,于是赶紧给医生打电话:问了一下病人的情况,交流了一下,医生也正犯愁,说找不到感染灶,我就说这个病人可能有菌血症(败血症),因为有中毒颗粒,做个血培养看看,医生听取了我的建议,后来好像是阳性。
仔细想想,这是个重要的信息,首先:不是每个感染的病人WBC都升高,尤其是败血症病人。其次作为一个医生面对一个发热不明的病人,即使用抗生素,心理也不踏实,因为白血病、肾炎、SLE等都可以引起发热。而三者的治疗措施完全不同,看见中毒颗粒,无疑使他更坚信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神经内科有个病人,诊断为癫痫,一看,WBC 65×10^9/L,仪器提示幼稚细胞太多,首先怀疑白血病,查一下门诊记录,以前也高,这个病人可能已经诊断了白血病,住在神经内科是因为他老发癫痫,可能是WBC淤滞引起的,手工分了个类,写了句建议骨穿,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不写医生也知道,可是麻烦来了,每次做血常规,他的标本都不分类,都要手工分,想了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给他弄啊,于是索性给医生打了个电话:内容就是说手工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诊断白血病,既然你这个病人已经诊断明确了,就没有必要分了,医生也说是,想想也真窝火,不分早点说嘛,害得我分了好几次,此后几十次检查都没有给他分。
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出:分片要看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而不要根据结果来分,打个比方,肺癌病人EO异常升高,分不?我觉得没有必要,首先仪器基本上准确,其次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反应,肺癌病人EO确实要高。如果一个病人胸痛,诊断还不明确,来查EO高,最好还是分个片,因为EO高支持肺癌诊断,如果仪器分类不准确,很容易误导医生,所以最好手工核实。这个病人已经明确是肺癌了,分片也就失去意义了。
又比如,烧伤科有个病人,大面积烧伤,多次检查仪器说血液里面有很多幼稚细胞,分了一下,确实有,但是又不象白血病,索性给医生打电话问问情况,医生说,目前是败血症,并且危重,那还分什么,败血症病人血液中的细菌以及其产物本来就对骨髓的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出现幼稚细胞很正常啊,以后我一直没有给她分片。
老年科有个病人,诊断锥基底动脉缺血,常规一看:MCHC 800多,怎么可能呢,肯定是红细胞聚集了,拿起血来一看,有很多颗粒,不用说也知道,多半凝集了,本来温一下,解聚就算了,但是仔细一想,RBC聚集,血流动力学不好,当然会导致脑缺血了,于是打电话告诉医生情况,这个医生大体也参加工作不久,问我怎么办,我就说注意给病人保暖,这是冷凝,后来旁人给我说挺有效的。
事情太多了,再说就有点卖弄的味道了,还是谈谈自己对检验的看法。
1、检验最重要的是要灵活。检验的基础是准,做不准,我们就没有与临床对话的资本,做得不准,谈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但是大家不要始终在一个准字上下功夫,检验的核心应该是活,灵活。这个社会什么都要活,用时髦点的语言来讲,就是不要照抄照搬,不要教条主义,毛主席能以弱胜强,自然是灵活应用了**。检验也是如此:拿分片来说,指定所谓的分片规定都是教条,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照抄照搬,涂个片,首先要想到他的意义 ,而不是说我按照规定要涂片。没有意义,象我列举的神经内科的白血病病人,你还涂什么,分什么?诊断都已经很明确了,我们涂片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如果这个信息完全是无用信息,人家不需要,或者说与临床诊断符合,或者说对疾病的治疗,诊断帮助不大,你还涂什么。何必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有的东西,即使没有规定涂片,可是有意义,你也得涂一下,就象呼吸科的哪个败血症患者。
2、检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考虑:做检验,一定在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来做,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及时和临床沟通,联系,扩大检验的影响力。我做血常规,发现与历史记录变化较大标本,首先看看标本有没有弄错,其次看看诊断,不管什么病,首先想想他的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手段,然后再仔细想想检验结果是否合理。这是一个知识的积累与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比如,内分泌科甲亢的病人WBC老偏低,搞不懂怎么弄的,翻了两天书,问了一下专业医生,原来治疗甲亢的药都会导致WBC减少,结合检验,WBC假性减少,还是比较少见的,于是每次看见甲亢病人WBC减少,都很放心地发报告,除非降得太多。要是大家不结合临床,动不动就推个片看看WBC少不少,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做检验,我最讨厌的就是重新做一遍,还在单子上写个已重复检测过两次了,坦率地讲,我们做检验的,连仪器是否准确都不知道,还要用重新做,观察重复性的方法来确认结果,是不是太悲哀了,我个人觉得,有时重新做是必要的,但是别什么都要复查两遍。一定要先看看与临床符合不符合,标本有没有弄错,仪器准不准;其次在单子上写个已经重复检测的字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后要是结果不好,就让检验科重新做一次。这岂不是我等自己瞧不起自己。
3、检验,不要让自己太被动:大家做检验的,最反感的是人家说自己做的不准,最讨厌临床找麻烦,说弄错了。说句实话,很多都是误会,消除就好了。怎么让临床不找麻烦的,我的方法就是主动出击,先给临床医生打预防针,首先你应该清楚,哪些医生毛病最多,最爱找麻烦,那些结果不好解释,容易惹麻烦,比如肿瘤化疗病人,以前HGB都偏低,突然升高了,主管医生毛病最多。怎么办,直接给他打电话,当然,怎么说也要讲点艺术,不能生硬,也不要太没有力度,你可以说你这个病人是不是输了血啊,HGB上来了,他说没有,你说那可能是抽错了,结果很准确(尽量把责任说成他的),我们已经核实过了,怎么核实的,不要告诉他,总之结果准不准,我们最清楚了,然后再说要你明天重新抽一个来吧。说话过程注意要站直腰,平等地和他说话,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也不是好惹的。想必这样他想找麻烦也是找不到借口的。大家想想,如果不打预防针,等人家找上门来,就有点难处理了。
4、检验,多介入临床:在医院里面,不参与临床事务,不解决病人的问题,自然是得不到患者,医生,领导的认同,地位也不会提高的。检验科的人如果天天发报告,不参与临床,又如何得到他人的认同。大家在做检验的时候多留点神,多和医生联系一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才能提高,解决的问题多了,提的建议有效了,别人自然就尊重你了。呼吸科那个败血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多给医生打点电话,多交流点,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医生也很感谢你,认同你,知道你做的很认真。大家在工作中多挖掘点检验与临床结合的例子,不断把自己的工作渗透到临床上去,处理的事情多了,自然就受人尊重了。就血常规而言,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比如冷凝提示支原体感染,血小板聚集提示易形成血栓等。
总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检验离不开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准”,仅仅是基础,做得再准,不参与临床,我们也是高级仪器,永远受临床指挥,就好象我们指挥仪器一样。检验为临床服务,但是服务是主动的,是需要得到认同的服务,而不是被动的,得不到认同的服务,我们只在准上下功夫(本人并不否认准在检验中的重要地位),则会永远象仪器一样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受临床指使,不具有主动性,自然就没有人尊重你了。地位自然也提不高了,地位提不高,待遇自然也不行了。所以,检验一定要“活”。
给大家提点建议:
1、没事多看书,看临床的书,检验一定要与临床结合。
2、用心做检验,而不是用手做检验。做事的时脑子里一定要想着东西。
3、做检验,和做人一样,讲艺术,灵活点。至于怎么讲艺术,自己摸索摸索。协调好仪器与手工,检验与临床之间的关系。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