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北大人民医院:基于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远程医疗

北大人民医院:基于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远程医疗

2015-07-16 14:21 阅读:1989 来源:健康界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北大人民医院基于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的远程医疗模式,对同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下称“北大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这在业内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仅如此,该院在远程医疗方面的探索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以中心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分层的远程医疗模式,对大型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远程医疗的三种模式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丽红认为,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与远程医疗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围绕医疗外围做健康服务、流程优化,后者是医疗行为,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参与完成。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丽红
    刘丽红介绍,目前国内远程医疗的主要推进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由**推进主导。比较典型的有厦门卫计委主导的“厦门模式”,卫计委规信司与湖北省共同推动的湖北省远程医疗平台。

    第二种是以医院为核心的分级分层的远程医疗模式,有**总医院、郑大一附院、中日友好医院等。

    第三种是以第三方运营商为主导的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医疗中心和第三方影像服务中心。

    北大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属于第二种模式。


    “不管是**主导、医院主导,还是第三方主导,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并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有长效运营机制的远程医疗模式。”刘丽红说,不可否认,每一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价值。

    丰富的功能应用


    2007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参照国际IDS理念,创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IDS一般按照区域或医疗中心进行管理,将体系内的各类机构重新部署,使其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而超出各自功能要求的,则转诊给共同体内其他医疗机构。

    刘丽红说:“通过IDS平台形成医疗服务之间的交互以及医疗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各级医疗机构都能回归各自的本能:中心医院着重于疑难重症的医疗,区属医院着重于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重于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她对北大人民医院远程医疗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介绍。

    首先,该模式是以中心医院为主导的“X+Y”模式,是医疗机构之间的B2B,不直接面对患者。

    其次,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通过区域平台总线引擎,经过数据抽取和标准化的转化,形成相关的服务。

    2007年,北大人民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当时的共同体单位只有两家,8年后的今天,已经有430余家协作单位,并以每周一两家的速度增长。协作单位分布在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山东等19个省、自治区,2015年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已走出国界,与老挝的南塔省建立了协作关系……

    该远程医疗平台有丰富的功能应用。

    预约转诊。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可以通过该平台预约上级医院未来两周的门诊,包括普通号、专家号和特需号。对于是否需要转诊,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转诊标准。

    预约检查。这是上述预约挂号的增值服务,有些检查不能当天行检,需要预约。“如果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帮患者预约到血液科专家号的同时,再把骨穿检查进行预约,就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IDS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北大人民医院所有的结果性医疗数据都集中存储在临床数据中心(CDR)里,通过CDR,远程医疗平台可以抽取共同体转诊过来的患者信息,并将这些患者在医院的电子诊疗信息推送给下属医疗机构,转诊医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看到所转患者的就诊记录等信息,患者结束在北京的治疗回到本地后,当地医生可以很好地对其进行追踪、随访和后续治疗。
    远程病例讨论。在北大人民医院的远程病例讨论中心,每周都会有某领域的专家主持病例讨论,有20到30家医疗机构参加。这对于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医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从2007年至今,远程医疗中心举办讲课516次,超过63000人次的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相当于每一个工作日都有超过30名医务工作者通过我们的远程平台得到了教育,再次验证了远程医疗的确可以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的理念。”

    可穿戴设备将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建立远程医疗长效运营的机制,刘丽红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国家医疗行政部门要***配套的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其次,逐步解决费用支付的问题,“这个是重中之重”。第三,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患者的隐私保护等问题予以规范。

    刘丽红认为,医疗级的可穿戴设备将在未来的远程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医院来说,患者院前和院后数据的采集非常重要,而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例如术后癌痛的患者的疼痛评估、心脏支架PCI术后患者的持续监测、急性白血病患儿体温的持续监测等,都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和远程的方式解决。

    目前,北大人民医院正在进行专科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临床研究,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泌尿科ED功能障碍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研究等。“如果将这些成果应用于远程医疗的个人健康档案,将是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刘丽红说。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