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重症医学过去十年:进步与反思

重症医学过去十年:进步与反思

2015-06-16 11:05 阅读:2224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当代医学的进展本身就得益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就如同当年列文胡克的显微镜让我们认识了微观世界,思维的触角伸到了更远的地方。今天的重症医学结果和十多年前的医学成就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治疗理念:生理紊乱导向的目标性治疗 传统的疾病诊疗理念往

    当代医学的进展本身就得益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就如同当年列文胡克的显微镜让我们认识了微观世界,思维的触角伸到了更远的地方。今天的重症医学结果和十多年前的医学成就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治疗理念:生理紊乱导向的目标性治疗

    传统的疾病诊疗理念往往以诊断为导向,强调诊断的准确性,诊断明确之后再开始治疗。这种先瞄准再开枪的治疗理念在传统的内外科仍占主导优势。而重症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生理紊乱,在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重症医师必须具备边瞄准边开枪的素质与能力,在处理危及生命的生理紊乱的同时寻查病因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因此,重症医学的治疗理念是以生理紊乱为导向的目标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以纠正患者生理紊乱为基础确立治疗目标,进行治疗干预后实施监测并随时调整干预措施,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治疗目标。在临床传统学科细化与瓶颈发展的同时,重症医学的治疗理念从传统的强调诊断的准确性过渡到强调危及生命的生理紊乱的纠正,这也是重症医学有别于传统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日趋完善

    (1)规范化质量控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重症医学分会一直致力于规范的建立及质控的提高。在开展5C培训力求重症医学诊治规范化的基础上,由国家及各省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导在全国乃至各省市、区层面建设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并在江苏省召开两届全国重症医学质控大会,推进质控工作的规范化及常规化。规范化是落实医疗质量的关键,信息化是实现质控常规化的基础,质量控制是重症医学学科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历代重症人传承与奋斗的目标。

    (2)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近十年我国重症医学队伍不断壮大,重症医师的专业化培训不断规范,重症医师的职称及晋升体系也日趋成熟,学会层面不断开展针对重症医师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专科护士培训亦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我国重症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力量。

    (3)亚专科建设迫在眉睫:重症医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必将一直站在生命的前沿。这不仅体现在重症医学以整体观审视患者,探寻疾病的发展规律,更体现在对器官、对局部的精细监测和干预,使整体诊疗达到更高的境界。因此,大力推动包括重症呼吸、重症肾脏、重症心脏、重症感染、重症营养、重症镇静等亚专科建设是学会促进重症医学发展的宏伟战略,重症医学专题会议的召开则是推动亚专科建设的有效手段。

    疾病诊疗思路的突破

    (1)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的定义正在更新。以往脓毒症定义为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研究显示,SIRS并不能反应脓毒症的病理生理特征,且脓毒症应符合SIRS诊断标准数目的界定也并不客观,因此脓毒症诊断标准有望更新。脓毒症目前虽无特异性治疗,但通过指南实现常规治疗的规范化仍可改变世界。此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已升华为一个概念,意在以改善灌注为核心的复苏治疗,不再局限于是否达到某个具体指标。

    (2)机械通气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进入新时代:肺保护性通气不再单纯局限于对肺的保护,而是应对全身脏器均能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小潮气量的有益作用也不再局限于**S患者,对健康肺的机械通气患者同样应采取小潮气量通气以减缓呼吸系统并发症。**S的肺保护性通气理念也从小潮气量深入到超级肺保护甚至让肺完全休息。呼气 末 正 压 和 肺 复 张 的目标是改善**S肺通气的不均一性,然而既往研究并未对**S患者进行细致区分,未显示出病死率的降低。而俯卧位通气降低**S病死率,是改善**S通气不均一性的新选择。

    (3)急性肾损伤(AKI)从肾脏走向全身:AKI并不单纯局限于肾脏的损伤,其病理生理改变不再仅体现为单纯的急性肾小管坏死。近期提出的AKI允许性低灌注的理念,为AKI的救治打开了另一扇窗,并由此改变了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及规范。

    (4)应激程度导向的营养及代谢支持:在炎症反应强烈的疾病早期,可允许保持低热卡,此时营养途径不拘于肠内或肠外,强调早期的代谢支持。而应激反应后疾病进入慢性期则需要足量的营养支持,此时的营养状态往往决定患者的预后。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