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肿瘤科医学进展 > 中山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中山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2014-05-16 23:23 阅读:1012 来源:生物360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华盛达大学Fred Hutchinson肿瘤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Reveal Multiple Pathways of Progression from Adenoma to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华盛达大学Fred Hutchinson肿瘤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Reveal Multiple Pathways of Progression from Adenoma to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分化的关键机制,这为肿瘤恶变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进行以手术为主导的临床综合治疗。

    结肠癌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世界第三大癌症,虽然过去几十年来,结肠癌的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分子病理机制至今仍未被科学家清楚阐明。之前的研究认为,散发性结直肠癌主要由腺瘤发展而来。但最新研究提出,从正常结肠粘膜到腺瘤(息肉)再发展成为腺癌,一般需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息肉作为良性病变在肠镜下即可切除,这可以有效地阻断恶性肿瘤的发生。

    研究人员分析检测了正常结肠粘膜、腺瘤、腺癌三种组织状态下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及关键基因突变,发现人体结肠DNA甲基化引起的“表观遗传学不稳定性”状态有可能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的主要机制。

    这项研究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化分化的关键机制,这为肿瘤恶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研究中发现的关键基因位点,有望成为预测肿瘤是否癌变的生物标记物,从而用以指导合理治疗方案及随访策略的制定。

    此外,今年早期的另外一项研究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可引起小肠和结肠出现慢性炎症,最终导致癌症的β-catenin激活会以一种持久且有害的方式改变免疫系统。

    研究人员发现在患有长期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患者的T细胞中β-catenin水平增高,这表明β-catenin可能是结肠癌的罪魁祸首。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