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半夏曲气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干姜辛温,入手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姜、枣之辛温甘,和营卫。小儿挟寒呕吐,脉迟细者,恐延成慢惊,故必温养中宫,通调营卫,则正气旺而呕吐除,病何由入乎!
《鸡峰》卷十六:白术散
处方: 白术1两,人参1两,旋覆花1两,熟地黄1两,当归1两,阿胶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和养胎气。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2盏,酒3分,同于银器中熬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1日1次,至6个月觉胎气荣安即罢服。若觉腰中痛,即是药养胎气,未胜邪气,每服加吴茱萸4-7粒同煎。
《圣惠》卷五十九:白术散
处方: 白术1两,牵牛子1两(微炒),木通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川朴消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大小便难,腹胁胀满,气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空腹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利为度。
《圣惠》卷十:白术散
别名: 桂心白术汤
处方: 白术3分,桂心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防风(去芦头)3分,芎藭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桂心白术汤(《活人书》卷十七)。
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五:白术散
处方: 白术1两,枳实1两(麸炒微黄),神曲1两(炒微黄)。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膈气,心胸间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圣惠》卷四:白术散
处方: 白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当归3分(锉,微炒),白茯苓3分,远志半两(去心),熟干地黄1两,黄芩半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桂心3分,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心气虚损,志意不定,腰脊腹胁相引痛,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饴糖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白术散
处方: 白术8分,茯苓8分,吴茱萸4分,橘皮6分,荜茇4分,厚朴8分(炙),槟榔10分,人参6分,大黄10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呕吐酸水,结气筑心。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空腹煮姜、枣汤下,1日2次。渐加至2匕半,觉热即少饮食2-3口压之。
注意: 忌酢物,桃、李、雀肉。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七六:白术散
处方: 茯苓8两,泽泻4两,白术3两,生姜3两,桂心3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 消渴,阴脉绝,胃反而吐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小麦3升,取3升,去麦下药,煮取2升半,服8合,日2次。
《千金》卷十七:白术散
处方: 白术14枚,附子3分,秦艽3分,人参3分,牡蛎3分,蜀椒3分,细辛3分,黄芩3分,芎藭3分,牛膝3分,干姜5分,桂心5分,防风5分,茯苓4分,桔梗4分,当归4分,独活4分,柴胡4分,乌头2分,甘草2分,麻黄2分,石南2分,莽草2分,栝楼根2分,天雄2分,杜仲2分。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冷疰、鬼疰、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叉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
用法用量: 每服5分匕,平旦酒下。讫,如人行7里久,势欲解,更饮酒5合为佳。
《千金》卷十五:白术散
处方: 白术3两,厚朴3两,人参3两,吴茱萸3两,茯苓3两,麦糵曲3两,芎藭3两(一方加大腹、橘皮)。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脾胃俱虚冷,腹胀,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食后酒下,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