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来自国内的朋友在美国看病时,最深的感受就是医护人员亲切友好。比如,医生会在手术前跟病人聊天,引导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多回想愉快的经历,这样不但有利于转移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还能大大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对治疗的信心。
尽管如此,美国的医患关系也不完全像人们看到的那么“平静”。发表于2011年的《急诊医学杂志》一项美国国家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里,78%的急诊科医生在其工作场所遭受过至少一次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事件。另外一项覆盖美国65家急诊诊所的调查显示,20%左右的医生每周都会在诊所中遇到非法携带刀枪的病人或家属。
为防范恶性暴力的发生,40%的美国急诊室都安装了金属探测装备。有研究显示,使用金属探测器会使急诊室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至原来的1/26。另外,美国很多医院都会配备保安,以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然而,要治本,还要通过提高管理手段来规范和疏导。美国医学会专业规范与法律委员会于1994年修订发布了《医患关系基本原理》,建议每间医院都设立一个风险管理部门——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医疗失误。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医院的医患纠纷大为减少。
“疏导”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加强交流,也就意味着医生必须具有相当水平的交流技巧。在此背景下,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2月对医学生入学考试(MCAT)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大调整。他们增加了两个小时的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这是1991年以来,MCAT的首次改革。美国的医学院在教育医学生时,都会开设心理和道德操守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们在未来当医生时,首先要关心的是病人心理,而不是病情。近年来,美国给所有医学生都增加了社会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课程,例如有效控制负面情绪、倾听患者的倾诉以及解读肢体语言,从而更好促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其中,“病人的权利”是必学的内容,它规定得很细,告诉医务人员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
其实,虽然大多数医院都配备了安保人员,但当医患发生冲突时,他们只有在不得不制止时才“上阵”。通常,医患冲突一发生,冲在最前线的都是社工,他们由医院雇佣,专门负责与病人沟通,化解矛盾。他们在与病人交谈时,通常保安也会在病人看不到的地方静候,如果事件平息,他们也就不会露面了。
另外,美国的医疗机构也会针对医生,经常组织有关医患关系的研讨会,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和优化医患关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