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一位医生对另一位医生的仰望

一位医生对另一位医生的仰望

2015-06-15 21:43 阅读:23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林* 责任编辑:林夕
[导读] 任何一种职业精神的传承都离不开师傅的“传帮带”,更离不开门徒的仰慕、学习、施用。

    前些日子,郎景和院士出了一本书——《一个医生的故事》。

    最近,“郎大夫”的门生——谭先杰教授,认真品读了这本《一个医生的故事》。

    这篇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品人”的文章,不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孺慕之情,更加展示了一位医生对一位“大医生”的素养、人品、德行的景仰。

    任何一种职业精神的传承都离不开师傅的“传帮带”,更离不开门徒的仰慕、学习、施用……



    去年每周五下午,医学圈的同事们都会享受到一份特殊的“大餐”.这一天,《健康报》会连载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生活随笔——《一个医生的故事》。

    作为在“郎大夫”身边工作二十多年的学生和同事,我自然也会跟着在朋友圈中传阅电子版,偶尔写上几句感悟。但是我总觉得不太过瘾,因为我还是喜欢纸质书的感觉。

    今年春天,我们到厦门参加全国妇产科学术大会,郎大夫在会场“挥毫”签送了我一本刚刚出版的《一个医生的故事》。带着真正散发“墨香”的新书,我去了鼓浪屿岛上的一个很小但很整洁的家庭旅馆,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在一杯咖啡的陪伴下,独自品味故事,静静聆听讲述。

    其实书中很多故事我以前就听过或者读过,但此次重读仍然回味无穷。故事有的是郎大夫在查房或门诊中,病人离开后结合病情给同事或学生讲的;有的是在科里月报会上点评时讲的;有的是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时在旅途中讲的;还有的是他带领同事们每年一次去西山脚下祭奠科里的几位前辈**时讲的……在书中,郎大夫从医学大家的视角回归到了普通医生的视角,娓娓道来50年漫漫从医路的酸甜苦辣。郎大夫说,那些难忘的故事,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是诊治过程中医生与病人的思想碰撞、交流与合作;是向自然、向医学、向**、向病人顶礼膜拜后的低头沉思。

    林巧稚、宋鸿钊、吴葆桢矗立在面前

    与很多同事一样,我也没有见过林巧稚大夫。我进入协和时,这位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已经辞世十年有余。但是,在《感念前辈》、《忆林巧稚大夫二三事》、《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林大夫教我搞科普》、《妇科手术大家》等温暖故事中,林大夫似乎从未离开,似乎就在我们周围。

    宋鸿钊院士是协和医院乃至全中国的骄傲。他根治了“癌中之王”——绒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有幸与宋院士“共事”八年。他面试研究生时,我两次当书记员;他辞世后,我连续三天负责书写挽联。于是,读到《老中青三人行》、《可敬可爱的宋大夫》、《病案》等故事时,宋大夫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眼前。而关于另外一位协和前辈、妇科手术大家吴葆桢教授的故事,都是每年郎大夫带我们去祭奠他时讲的。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二十余载!

    一段段缅怀前辈的故事,能让我们感受老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是这座“中国宫殿内的西方医学学府”的医脉,传承的是厚重的底蕴和人文精神。

    无影灯下,主刀就像舰长

    读《我喜欢做手术时的感觉》、《地震之夜》、《我的一天》、《一夜看了15个急诊》、《不要等医生吃饭》、《我切除了最大的子宫肌瘤》等故事,我们能分享到郎大夫作为普通医生的辛苦和快乐,能感受到那颗真诚的医者仁心。

    郎大夫说他很喜欢手术室的气氛和感觉。无影灯下,安谧庄严,没有纷乱嘈杂,没有飞短流长。主刀就像舰长驾船在大海中航行,绝对权威,没有敷衍,没有扯皮,不许有干扰。“手术室里最重要的是台上的病人”,一切行动都为了病人,必须有绝对的合作。而这种感觉,在其他场合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我想,外科大夫一定都会认同这种感觉。

    而读《三十多年未辍的贺年片》、《我收下了病人给我缝制的鞋垫》、《一封感人的留言》等故事,我们能分享郎大夫作为普通医生的欣慰和成就感,还能感受到浓浓的医患之情。

    在《一封感人的留言》中,那位有多器官疾病但需要手术、多地求医无果的患者在术前给亲友留言说,她把生命托付给白衣天使,生死一瞬,顺其自然。即使不成功,她还是要感谢大夫!这与前段时间某地患者术前留下遗言,手术失败就索赔并且提出了分配方案的对比多么鲜明!是啊,世界很大,人物万千,但无论是医生还是公众,都愿意听正能量的故事,都希望医生和患者能有更多信任,共同应对敌人——疾病。

    博士毕业考手术,我紧张得打断了线结……

    《医生“三趣”》、《医生“三重境界”》、《四个敬畏》、《通、近、达》、《上台易,下台难》、《外科“三忌”》、《外科医生的“台风”》、《医生,请去看病人》等故事或文字,没有任何枯燥说教的痕迹,是郎大夫用毕生所学、所行、所思,向我们后辈传授从医、处世、为人之道。

    郎大夫多次告诫我们,成熟的外科大夫要有明智的策略,要清楚如何上台和下台,如何应对意外和险情,甚至何时适可而止!他说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的作风是医生素养、品格、个性、技术和经验的综合体现,需要“睿智、机敏,沉稳、练达,谦和、协作,言传、身教”.

    郎大夫在手术台上总是温文尔雅,绝对是本事大而脾气小的典范。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在手术台上严厉批评人,更不消说吼人骂人!我博士研究生毕业时考核手术,郎大夫亲自带我做了一台子宫切除术。那时候博士还没有“批量生产”,考官都是当时国内妇产科学界的大腕。由于紧张,我刚上台就把线结给打断了,郎大夫没有批评我用力不当,而是说缝线质量太差!看我满头大汗,他又说,这么多考官在背后,紧张出汗是对老师们的尊重,不出汗才不正常……正是这些言传身教,使我日后在手术台上也从来不对助手或护士口出重言。当然,我是属于本事小脾气也小的类型。

    30年前奥斯陆一次铃响,引发了他的收藏癖

    而读《我的故乡》、《我的父母》、《学打字,买打字机》、《我的理发》、《我打儿子一巴掌》等故事,又让我们看到了郎大夫作为普通人、作为儿子、作为丈夫和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在《我打儿子一巴掌》中 ,郎大夫说因三岁的儿子玩耍时身陷险境,他解救后唯一一次痛打过孩子,而打了之后,他的“心和手一起颤抖”.我想,为人父母者,一定会感受到“颤抖”后面是如山的父爱!

    读《滚动的睡眠》、《鼾声如雷》、《事或趣事》、《逛书店》、《真好吃的月饼啊》、《如何开始收集铃铛》等小故事,则会让我们感受郎大夫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收藏生活的一面,有时甚至是童心未泯。

    稍微多说说郎大夫收集铃铛的事儿吧。郎大夫说,之所以三十年前开始收集铃铛,是感动于一幅唯美温馨的田园画面。那年夏天,他在挪威奥斯陆某处的院子外,无意间看见女主人招呼在园子里忙碌的老伴用晚餐时,不忍高喊打扰,而是用清亮柔和的**召唤!从此,他开始收集铃铛。他收集的铃铛达数千枚之多,都分门别类做了标记,每一枚都有一段历史、一则故事、一段风土人情和生活经历。

    郎老师说,师母华教授对他的集铃行为开始不甚在意,中间颇有微词(铃铛占地),后来积极支持,再后来就参与寻觅和收集了。但是据我的观察,师母偶尔还是会在关键时刻帮郎大夫“把把关”.2012年我们和郎大夫一起到温哥华参加国际妇科肿瘤学会双年会,会后去逛海边的工艺品市场,已经淘到了数个小铃铛的郎大夫在一个吊钟下面停了下来,徘徊良久,反复敲击,恋恋不舍,甚至用探讨“如何将钟加个芯变成铃”等“学术”问题来和师母套近乎,最后还是被师母果断拉走!离开始郎大夫喃喃地说: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有这个店咯……身为泰斗,为何爱讲小故事

    其实,书中的有些故事我在不同场合听过不止一次,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几乎没有不同的版本。郎大夫说,他是用五十年的经历在讲故事,而不是像作家那样去编故事,所以,“故事或文字,都是百分之百真实,乃为医生的科学精神使然。但故事完全没有名字,是出于对医疗规则和病人的尊重”.

    颇为自豪的是,我还是一篇故事中的小人物。在《妇产科男生小合唱》一文中,我就是伴舞的6个男扮女装、身穿童裙的“天山童女”之一,而6名穿工装裤的“童男”,都是六十开外的女教授。那是一次以弱胜强(大内科)、以巧取胜的彪炳之作,郎大夫自然津津乐道。在即将到来的某个节日汇演中,妇产科男生小合唱要重出江湖,虽未必能再次胜出,但一定很有意思。

    我一直有些不太明白,郎大夫作为功成名就的医学泰斗,为什么却愿意俯下身来静静讲述这些从医故事呢?从书的《后记》中,我找到了答案。郎大夫说医生要善于讲故事,只有会讲故事,才能与病人很好地交流,是体恤、关爱病人,是调查、研究病情,是医学人文观念的体现。其二,会讲故事,便于进行科普宣传,把深奥、艰涩的医学知识,用通俗易懂又打动人心的故事语言讲给大众与患者,是科普观念的体现。是的,对于我等后辈而言,与其说郎大夫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教我们“如何讲故事”.

    郎大夫可谓满腹经纶,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但他讲述这些故事时用的语言却极其朴实,简单自然。一是故事本身已经足够丰满,不需要引经据典和旁征博引;二是郎大夫秉承了林巧稚院士和宋鸿钊院士的风格。林大夫和宋大夫都是善于用平实语言讲述深奥知识的前辈大家。

    仅仅是个好医生,就不是个好医生

    在我看来,《一个医生的故事》恰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的确,故事的讲述看似朴实无华,其实遣词造句相当考究。正如郎大夫所说,写文章要学木匠,宽备窄用,先长后短,水分才少,才有嚼头。

    在很多故事中,寥寥数语让人思索良久。如在《善于等待》的结尾,郎大夫说:等待的人常常不来,等待的事常常不到,依然要等待……这几句话是某年教师节他和学生们聚会时说的。那时,我正身陷一场“莫须有”的医疗**,心神不定。听了这几句点拨后,斗胆做了一首打油诗:人生何处不等待,苦苦等候她不来。来与不来又如何,当豪迈时且豪迈!

    郎大夫曾在我的医学科普《子宫情事》的序言中谈到医生做科普的重要性。他写道:有位医学哲人说,你仅仅是个好医生,就不是个好医生。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出现在了《令人感动的科普效应》一文中,说的是林巧稚大夫当年如何指导他做科普。我大胆猜测又小心求证,这位“医学哲人”,多半就是老先生本人。

    医学宗师的古体诗造诣

    我曾班门弄斧与郎大夫讨论古体诗,郎大夫兴之所至作了几首。但他说,古体诗固然好,终归限制思想,行文难免拘谨,还是现代语言自由些。然而,在《忆江公》、《记严仁英大夫》、《医生的“戒、慎、恐、惧”四字诀》、《阿里行》、《有书无法》等故事中,郎大夫还是展示了古体诗的功力。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为蚕作丝,待患如母,兢兢实践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功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教诲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这是郎大夫为一代医学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大夫写的挽联,精炼地总结了这位旷世智者伟大的一生。

    坦白地说,品味郎大夫的医生故事,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甚至需要一定智慧。普通公众能从这近150篇带有温度的故事中分享到**的睿智与宽厚、严谨与科学,感受医者的仁心与仁术、喜悦与无奈;理解医学的神圣和莫测、现状与局限……诚如郎大夫所言:坦诚换来理解,严谨换来信任,医患交流是交心。

    这些故事教育为医者需要才、知、德三足鼎立;要修炼得意、得气、得道三重境界;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敬畏自然;要用听诊器把自己和病人连接起来;要体会“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郎大夫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和同事们将一如既往,洗耳恭听。

    (原标题:一位医生对另一位医生的仰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