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很大,有医院的压力,有患者的压力,还有家庭的压力。
——去年3月底,张滨辞掉急诊科医生一职,到医药公司任职。
急诊科打骂事件比较多,但不会严重到哪里去。这主要是因为病人刚送到医院,家属比较心急。
——东莞一所镇级医院负责人称曾做调查,急诊科的医患冲突往往来得很突然。
上个月,东城东华医院以及常平人民医院接连发生急诊科医生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殴打的事件。日前,全省部署解决医患**和打击“医闹”工作,东莞也将对医闹**展开调查,一旦发现将及时采取法律措施。急诊医学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医护人员最容易和患者发生矛盾。
记者对东城东华医院、虎门太平人民医院、大朗医院、中堂医院、麻涌医院、石龙医院等十多家医院130名急诊科医护人员,就上班时间、工资水平、职业压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九成受访急诊科医护表示曾遭谩骂或动粗。
急诊科俨然成为医患关系最为紧张之地,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的生存状况值得整个社会关注。我们期望,走进这个接近死亡与重生的群体,让社会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生存状态,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所帮助。
急诊医护大多选经验丰富者
2013年4月8日,是张滨(化名)脱下白大褂一年零十天的日子。脱下白大褂之前,35岁的他曾是东莞一所知名医院急诊科医生。
张滨从医科院校毕业后,先在内地老家医院工作了七八年。医院为了培养新人,把他安排在急诊科,跟随120出车接诊。“内地医院工资少,又辛苦”,但年轻的张滨不在乎工资多少,只希望能够积累经验。
内陆城市医生职业地位普遍较高,较少发生不信任医生的事件,张滨工作生活平稳,却日渐感到枯燥无味。三年前,经同学引荐,张滨来到东莞一所医院。医院领导看他有急诊科的经验,便把他安置在急诊科。让张滨感觉大为不同的是,内地医院急诊科里多是年轻医生,但东莞医院的急诊科里主要是一些年富力强又有经验的中年医生,护士也如此。
根据此次记者对东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在急诊科工作了三年以上的医护人员达到59.4%.工作一段时间后,张滨才知道个中缘由,“东莞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两者冲突明显,加上东莞工厂众多,千奇百怪的病状频出,只有富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应对。”张滨以前从未接诊过职业病患者,但在东莞频繁遇到。
东华医院一位张姓副院长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说,东莞外来人口众多,工厂林立,千奇百怪的病都有,倘若没有急诊经验,很难应付得来,严重的还会耽误救治,“所以我们医院急诊科都安排有资历的医生坐诊”.
急诊医护工资远没想象中高
因为人手少,病人多,张滨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在内地,病人比较少,我们通常都是工作8小时,准点上下班。”南都此次调查显示,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含8小时)到12个小时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有111人,占调查人数86.7%,13.3%急诊科医护人员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73.4%的医护人员表示一个星期要上两三个夜班。张滨认为,医生工作时间较长,一定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
在普通人眼中,医务人员属于“金领一族”.但现实中,医务人员的收入远没有想象中高,“尤其是我们急诊科医生。”张滨说。此次接受问卷调查的128名东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中,没有一人反应月工资超过1万元,5000元到10000元的也仅有21人。83.6%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称月工资低于5000元,“相比其他科室,急诊科的医生确实要低许多。”张滨说,急诊科的医生只是负责病人到院后的前期工作,一来开药少,二来不做手术。
遭家属一拳 从此脱下白大褂
相较内地医院,张滨在东莞的每一天都过得又辛苦又踏实。要不是没有后来的一记拳头,他不会萌生辞职的想法,离开他心爱的问诊台。
张滨清楚记得,那是2012年9月一天晚上,他随车去接一名醉酒男子。这名男子喝醉后撞伤了头。送到医院后,张滨简单地为醉酒男子做了包扎,但男子深夜在急诊室大吵大闹,不断拍打病床,摇晃座椅,把其他病人都吓坏了。由于害怕醉酒男子伤到其他病人,张滨让人把他绑在病床上。
醉汉家人赶到时,看到其被绑在病床上,不由分说就给了张滨一记拳头,责问他为什么绑人。张滨感觉莫名委屈,他想还手,被急诊科主任拦住。被那记拳头击中后,张滨脱下白大褂,拂袖而去,在家休养了两天。后来,医院领导出面,张滨才继续回去上班。此后大半年,张滨目睹了不少发生在同事们身上“轻则谩骂,重则动粗”的遭遇,“且不论是谁对谁错,大部分先动手的都是患者及家属”.
南都调查显示,128名参与调查的东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中,有116人遇到被患者打骂的情况,占90.6%,打骂次数超过3次的高达68.7%.“这一点也不奇怪。”东华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医院急诊科有四五十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医护人员有这样的遭遇。“曾经有一次,患者家属提刀冲到医院来砍医生,幸亏医生跑得快。”这名护士长说,有了这样的遭遇,全科室的人都坚决反对儿女们学医。
遇到家属打骂“不予理会,暂时离开”
调查中有73.4%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表示,遇到患者及家属打骂的情况会选择“不予理会,暂时离开”.张滨说,医生与患者对打,受损的永远是医生。“不说伤势,最起码医生会检讨,会通报批评,更会丢工作,而患者没有这个担忧。”张滨说,正因为医生有这么多顾虑,所以往往医生不会主动开骂和动粗。有69.5%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将打骂原因归咎于“患者以及家属不讲道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应“候诊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医患矛盾。
东莞一所镇级医院负责人说,曾经对发生在医院各科室的医患矛盾进行过调查,发现急诊科的医患冲突往往来得很突然,经常是医护人员一句话惹怒对方。“急诊科打骂事件比较多,但不会严重到哪里去。”该负责人说,这主要是因为病人刚送到医院,家属比较心急。72.7%的医护人员就认为这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压力。
“压力很大,有医院的压力,有患者的压力,还有家庭的压力。”去年3月底,张滨终于下定决心辞职离开了医院。脱下白大褂,换上西装,如今他已经成为东莞一家医药公司的区域经理。调查中64.8%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说,想离开压力较大的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