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多年探讨重点监测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组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担任临床实施组长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潞河医院等3家药物警戒站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参与具体研究的《以“胺碘酮”为例,探讨重点监测模式及严重不良事件应急体系》的课题研究,课题简要概述如下:
一、研究背景
1、我国药品现状的需要:
医药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商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新药研发、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用药问题的重点已经逐步从保障有药可用,转变为如何保障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但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药害事件,提示我国正进入药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探索在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如何在规定的时限、对规定的药品、在一定的医疗机构内开展应急流行病学研究,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提供支持,为行政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重点监测工作的需要:
我国在2011年修订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强化了药品生产企业在监测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了对ADR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引入重点监测(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评价药品安全性的监测活动),加强药品安全性监测和研究。本课题以“胺碘酮”为例,探索开展重点监测的流程和规范为企业开展重点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3、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对胺碘酮注射液进行临床安全性评价,观察其在不同基础疾病患者中应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提供依据。
二、目前课题进展情况
1、重点监测药品的选择:
胺碘酮是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线治疗药物,该药作为重点监测药物具有以下特点:
(1)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2)目前尚不可替代;
(3)但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有些后果较为严重;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长期口服胺碘酮可能会出现多种器官的毒性反应,包括肺纤维化、肝功能损害、光过敏、角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和严重心动过缓,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
(4)临床需不断提高对该药的认识和规范使用。
2、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对胺碘酮注射液的安全性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系统掌握静脉胺碘酮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调查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用静脉胺碘酮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否有差异,以便发现临床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3、初步研究结果:
(1)探讨了严重药品不良事件应急预警体系中的一种新的结合模式
本次研究体现了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临床药师有丰富的重点药物监测的经验;临床医师则有临床诊断、治疗的经验,但是由于临床医师的工作量大,关注和参与药物监测较少。北京市ADR中心将两者的优势很好的整合,形成了优势互补。本课题组经过多次的讨论,共同所设计的《胺碘酮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突出了临床用药预警项目和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的观察选项。本课题的实施为医疗机构培养和锻炼了对于不良事件应急预警意识强、工作优质的医师、护师和临床药师团队;这将对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减低临床医患纠纷起到巨大的作用。
(2)本课题的实施提高了临床对胺碘酮的认识和规范使用,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医生:增强了临床使用胺碘酮应急预警的意识,(临床上将血药浓度值作为胺碘酮的安全监测指标。阜外医院胺碘酮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0.5-2.0μg/mL)。目前,我院临床监测胺碘酮血药浓度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加强了不良反应的观察。
护士:进一步提高了用药前核对医嘱、溶媒使用、给药速度的规范操作。
药师:通过查阅病历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强了与临床的沟通,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科研人员:组织协调,探讨医院药品集中监测的预警新途径。
医院:通过对胺碘酮注射液的规范监测过程,提高了不良反应报告的快捷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发挥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预警作用。
(3) 课题的实施对构建和完善医院应急管理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课题系统观察和了解在不良事件发生的假设前提下,各医院如何启动应急体系迅速应对突发事件,如何在短时间内收集有力说明问题的临床资料,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为探讨医院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药品重点监测制度,将有利于推动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目前,本课题作为科委储备课题项目,已由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北京市科委。
讲者简介
刘玉清, 女,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197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1979年毕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病毒学专业班。毕业后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从事医学多种病毒学的快速诊断研究,获得卫计委科技成果推广奖。1995年2月至1996年4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深造(访问学者),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和功能研究。1996年回国,调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筛选、表达克隆和功能研究。获得4项基因功能专利。承担和参加国家级课题多项, 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开始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始终将ADR的监测工作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来完成;所在的卫计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 “药物临床试验关键技术”等项研究,课题选择疗效确切,但治疗窗口小、易产生严重毒副作用的心血管常用药物进行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较好的初步结果。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使ADR工作从监测报告层面上,迈向给予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的途径。200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年荣获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先进单位。目前受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委托,牵头承担《以“胺碘酮“为例,探讨重点监测模式和严重不良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