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脾损伤行脾保留手术的可行性分析

脾损伤行脾保留手术的可行性分析

2012-02-14 11:58 阅读:3908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作者:丁* 责任编辑:丁磊
[导读] 脾脏损伤外科治疗的现代观是要求在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脏或脾组织。我院对1998年1月一2008年2月59例脾损伤患者行脾保留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9例,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7~69岁,平均岁。损伤原因:外伤性损伤53例

    脾脏损伤外科治疗的现代观是要求在“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脏或脾组织。我院对1998年1月一2008年2月59例脾损伤患者行脾保留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9例,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7~69岁,平均岁。损伤原因:外伤性损伤53例,其中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10例,跌倒5例,打击伤7例,刀刺伤3例,医源性损伤5例,自发性脾破裂1例。据第六届全国外科学术研讨会脾脏损伤分级标准,I级22例,II级14例,Ⅲ级20例,IV级3例。其中合并休克12例,多脏器损伤5例,伴发肋骨骨折、四肢骨折15例,空腔脏器穿孔3例。

    2  手术方式

    59例均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行脾保留手术,其中单纯粘合剂止血8例(I级),单纯缝合修补7例(I/II级),单纯缝合修补+粘合胶止血管,可疑血运障碍肠管外置,并空肠双腔造瘘。术后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其余10例无明显腹膜炎体征,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常用的药物有:(1)肝素,成人50~60mg静脉注射,或6~8h静脉滴注1次;(2)克赛(低分子肝素钠)1mg/kg,每12h皮下给药;(3)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mL静脉滴注,1次/d;(4)尿激酶(1万~2万)U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次/d;(5)潘生丁200~400mg静脉滴注,1次/d;(6)罂粟碱30mg肌注,6h1次(控制动脉痉挛)。抗凝剂与纤溶剂分别联合应用7~10d,待胃肠功能恢复能进食后改用口服双香豆素类药物,如:苯丙酮香豆素钠以及肠溶阿司匹林片、潘生丁等,维持用药3~6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抗凝过程中监测凝血时间,使APTT维持在正常的1.5~2.5倍。

    3  结果

    本组20例中18例治愈。死亡2例,1例术后发生肠瘘、短肠综合症、伤口感染及肺感染,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肢腋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再形成。4讨论SMVT多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可有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但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较轻,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多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D-二聚体升高。本组有17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1例D-二聚体升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在发展至肠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时才确诊。

    我们认为,凡急性腹痛、呕吐、腹胀而腹部查体与症状不符,或出现便血,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特别是对于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20X109/L)或伴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糖尿病、高血压、手术史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病情允许,可进一步行B超、CT血管造影检查。现已证实,对比加强CT扫描,可作为诊断静脉性肠系膜梗死有价值的无损伤性检查方法,可代替动脉造影。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干致密度增高伴有腹水,肠壁增厚,位于空肠、回肠段的环状襞组成静脉性肠系膜梗死的典型三联征。本组治疗前诊断明确者12例,其中9例为CT确诊,其余8例术前诊断失误与未行CT检查有关,B超也可以作为本病的检查手段,但其敏感性不如CT高,本组B超检出率:36.36%(4/11)。CT和彩色多普勒联合应用,可早期发现肠系膜血管内的血栓,特别是门静脉内血栓。血管造影的阳性率可达74%~77%,主要用于慢性门静脉阻塞的诊断,急诊患者木宜常规应用。

    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大都已造成肠壁出血性梗死,故肠切除仍是目前挽救生命最有效的疗法。文献报告,SMVT行肠切除术后复发率为~30%,肠切除术后复发时间最短对h,最长40d,平均11d,而且60%的复发灶在吻合口处,说明第1次肠切除不足。手术治愈率50%~80%,药物治疗病死率92%~100%。我们体会,肠管切除范围应以切缘上下端有活跃的新鲜出血为准,并同时尽可能保留有生机的肠管。有文献报道,采用多普勒检查、同位素扫描、荧光素显影及Typanblue染色等方法,对判断肠管活力更优。本组有1例术后发生肠瘘,二次开腹探查’见原吻合口处已坏死,相关系膜静脉内可见血栓形成,可能与术中肠管切除不够,术中未见切缘上下端有明显活跃的新鲜出血,或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继续发展或再发有关。值得提出的是,本组手术病例中有2例行I期造瘘,II期还纳,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笔者认为,I期造瘘既缩短了患者经受的手术时间,又降低了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的几率,并且能通过造瘘口观察切缘肠管活力,指导进一步治疗,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存活率。行I期肠吻合增加了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的几率及死亡率,因此I期造瘘、II期还纳术可以作为SMVT手术的一种尝试。

    由于急性SMVT患者多伴有高凝状态,肠系膜静脉主干及分支内有广泛的血栓,因此术后血栓复发率极高,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术后抗凝治疗在急性SMVT的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Abdu等回顾了374例SMVT治疗的经验,术后使用抗凝剂者血栓复发仅14%,未使用抗凝剂者血栓复发占,并且59%死亡。本组10例手术病例术后均采用抗凝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时间,使APTT维持在正常范围的1.5~2.5倍,有2例复发。对早期无肠坏死、穿孔及腹膜炎体征的患者,应在影像学的监测下行溶栓治疗,并严密监测出血时间,本组10例药物治疗均获得治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