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购物强迫症是病,得治!

购物强迫症是病,得治!

2014-11-14 16:16 阅读:2385 来源:医学论坛网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2014年光棍节时钟指针刚走过38分钟,马云的小黑猫再显神通,囊收100亿。 惊人的网上*额,一方面反应各路商家利用电商降价促销宣传**网民消费,另一方面突显中国网民强烈的购买欲和购买力。双十一节俨然成了中国人的年度人造消费party,全民happy大血拼,

    2014年光棍节时钟指针刚走过38分钟,马云的“小黑猫”再显神通,囊收100亿。

    惊人的网上*额,一方面反应各路商家利用电商降价促销宣传**网民消费,另一方面突显中国网民强烈的购买欲和购买力。双十一节俨然成了中国人的年度人造消费party,全民happy大血拼,这种群聚效应在国际上也较罕见。

    毋庸置疑,网购让无数网民,从70后到90后,甚至从60后到00后欲罢不能。痴迷的“猫粉”们拿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架势,在双十一抢占购物狂潮的第一波浪。但是,当浪花褪尽,冷静思考这日益燃烧在网民们身上的熊熊网购**,不禁令人心生疑问:这些购买行为有多少是理智消费?有多少超乎正常?

    不管你是否为购物“疯狂”过,在这个商机无限的世界中,有一批人确实是沉浸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流连忘返,难以自拔,而且大多是女性。精神病学家将他们的毛病定名——购物强迫症(impulsive purchasing, compulsive buying, shopping addiction)。

    通常人们认为“成瘾”是一种病态,并将它同酒精、烟草等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但是2006年的一**国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非化学性的成瘾性“行为”——欲望过度(excessive appetites)——也可被视为是一种病态,因为它们有明确的起因,合并症和传染特点『1』。而较之更早,有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购物和消费与消极的或问题性行为有关『2』『3』『4』。

    购物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只要一天不买点东西心理就难受,生活、工作都无**常进行。对此,有学者分析这种患者的行为动机:可能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到很强的愉悦,或是(和)对他人给予自身的关注和褒奖十分在意;也可能是借此来缓解压力和精神性紧张『5』。一项关于行为性成瘾和性别的研究结果发现,同男性“上瘾”的行为模式(***、赌博、性)不同,女性更容易对食物和购物上瘾『6』。

    和其他“成瘾”的患者类似,购物强迫症患者的行为问题,就其精神病理层面来分析,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这类患者面对购物有“迷恋”性,他们缺乏对购买行为的理性认识,无法认清购买后的结果;或者即使有所认识,也无法克制购买的冲动。另一部分是这类患者有强迫症的特点,即通过重复购买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

    罹患严重的购物强迫症,其结果往往是消极的,有时甚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患者为了一味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可能会欠债,或是情绪沮丧,甚至产生抑郁;有很多人会感到羞愧;有些人可能会冒险触犯法律,或是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等。

    有研究发现那些患有购物强迫症的患者,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比率也较高,其中包括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药物滥用和人格障碍。

    有趣的是,这种被定义为精神/心理障碍的购物强迫症,对症状的轻重和结果的评估需要结合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喜欢买东西”,“中国人的旅游首要任务是购物(其次是饮食)”,很多外国人对目前的中国人持有这样的看法。这样看来,如果拿一把国际标尺来衡量中国人的购物精神状态的话,可能大多国人接近临界值。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个临界值被大幅度地上调了,所以大多数人都还算“正常”.而这个双十一节,又给大多数近乎“不正常”的冲动狂提供了一次疯狂消费的合理借口,因为那把标尺上的临界值刻度,在“伟大”的互联网时代里,被电商们最大限度地上调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