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都知道同仁医院眼科患者多,其实等着做手术最多的不是眼科,而是耳科,每天1000多个病人等床位。”据估算,我国至少还缺口14万名耳科医生,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耳科学医生在国内急缺。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个大学科内,毕业的医学博士生经过3——5年培养,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鼻科或咽喉科的医生,但是耳科医生却需要花费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正因为培养时间长,技术要求高,而技术价值又得不到体现,医学生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耳科。
除了缺人,还缺设备。由于耳朵的特殊性,耳病的从检查到治疗,都必须借助先进仪器,而这些设备非常昂贵,有时候一个显微镜就需要一百多万,昂贵的基础设施投入让很多医院望而却步。很多耳病患者只能奔赴北上广等三甲大医院。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难处,耳科确实等不及,井喷式增长的耳科病人等不及。医生能做的还是增加医生,改进技术,提高疗效。而最好的办法还是老百姓要爱惜自己的耳朵,能休息时,尽量别让耳朵累着!
我们的耳朵太累了!
噪音污染,音乐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就连赶个时髦看两期《***》,没有一对好耳朵也只会OUT出局,消耗听力的地方太多了。
耳朵不好,耳科医生又少,已经成为医患**的困局,耳鼻喉科都成了医患**的重灾区。“耳科医生真的太少了!”诸多耳科医生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根据估算,我国目前每千名耳病患者只拥有0.1名耳科医生,这个数据比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儿科医生的数量——每千人拥有0.23名儿科医生还要少。
14万耳科医生的缺口
“都知道同仁医院眼科患者多,其实等着做手术最多的不是眼科,而是耳科,每天1000多个病人等床位。”
在今年北京同仁医院的一次科普讲座上,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教授感叹到,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个大专科中,耳科医生的数量是最紧张的。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截止到2006年我国有听力障碍的人数已经达到2780万人。李永新表示,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今的听力障碍人数还在增多。而与患病人口数量庞大相对应的,是我国紧缺的耳科医疗资源。
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耳鼻喉科专科医院的医师人数只有3300余人。据业内人士估算,如果把综合医院的耳鼻喉科大夫都算在内,全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生大概在2万——3万人,其中专门从事耳科学的医生可能仅在5000人左右。
这样计算下来,我国目前每千人口的耳科医生数在0.1人左右,而美国的人均医生数是每千人3.59名,法国3.37名,英国2.2名。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指标:我国每千人应拥有2.8名医生。据此估算,我国至少还缺口14万名耳科医生,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耳科学医生在国内急缺。
李永新说了个现象,每次他参加全国性的耳科学术年会,别的学科可能年年都有新面孔出现,不过耳科医生几乎年年都是老面孔,因为能开展耳科手术的人才就那么多。
耳科医生的培养窘境
在李永新看来,耳科医生之所以缺乏,跟耳科医生的培养周期和技术要求有直接关系。李永新介绍,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这个大学科内,毕业的医学博士生经过3——5年专业培养与训练,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鼻科或咽喉科的医生,但是耳科医生的培养却需要花费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之所以耳科医生成才慢,是因为耳科医生打交道的对象——耳朵是非常精细的器官。耳朵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与很多器官和神经相连。扁桃体有问题,张开嘴就能检查到,而耳朵疾病看不见、摸不着,必须借助显微镜。
正因为耳朵结构的复杂和技术的精细,耳科的医生除了掌握耳科医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要做好一个人工耳蜗,就必须用到电学、物理学、听力学、生物物理学和组织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少一门,人工耳蜗都装不好。”
中华医学会全国耳科学组组长、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孙建军教授表示,耳科疾病非常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操作风险也高,这决定了耳科医生的知识面要宽,更要深,耳科医生的成才时间就更长。
“耳科疾病还有一个发病特点,那就是相比于咽喉头颈外科等疾病,耳疾病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更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冯永教授指出,考虑到耳病患者大多经济条件不佳,耳科疾病的收费也相对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牺牲耳科医生的技术成本。
“同时毕业的医学硕士或博士,选择其他专科的同学可能都已经是副高职称,耳科医生却可能还只是一名住院医或主治医。”李永新表示,医学生很少有人愿意选择耳科。
耳科医疗资源的残缺
在以五官科闻名的北京同仁医院,耳科的年专家门诊量却达到了34000余人次。“每次医院开中层医疗总结会,我都是被院长点名的那个,院长催我想办法,有时候我也挺无奈,因为能做手术的耳科医生就那么点。”李永新介绍,同仁医院耳科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有11人,医院不得不返聘退休的医生。
对于这一点,孙建军教授也有类似的感受。他所在的海军总医院耳科医生人数占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四分之一,这在很多医院算是耳科医生数量比较多的了,但即便如此,耳科等床人数也占到了整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3.冯永教授所在的湖南湘雅医院也有耳科患者等床的情况。
拥向大医院是患者不得已的选择。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中国有58家耳鼻喉专科医院,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26%,而当年耳鼻喉专科医院的诊疗人数达到302万。这些耳鼻喉专科医院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县级以下很少有耳鼻喉专科医院。地方各综合医院对耳科发展不重视,投入不足,导致耳科发展相当缓慢。
李永新说,由于耳朵的特殊性,耳病从检查到治疗,都必须借助先进仪器,而这些设备非常昂贵,有时候一个显微镜就需要一百多万,昂贵的基础设施投入让很多医院望而却步。就算有了医生,缺乏设备,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耳科的窘境,导致很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如果**能在耳科设备购买和人才待遇上多一些倾斜,耳科现状会好很多。”李永新感叹。
耳鼻喉科成**重灾区
“耳科医生缺乏其实并不仅仅是中国现象,在国外,耳科医生也属于缺乏的专科医生。”李永新表示,不过在国外,对耳科医生的重视程度和待遇水平都比国内好很多,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可以排在所有科室的前三名,很多国家把耳科医生当成是特殊人才照顾。
李永新每年要做400多台耳科手术,这个手术量也许并不惊人,不过论起手术时间绝对是个体力活。一台耳科手术一般都需要两三个小时,经常在手术室一站就是一天。
体力上的考验并不是让李永新最忧虑的,最担心的还是频发的医患恶性事件,温岭砍医案、齐齐哈尔伤医……都发生在耳鼻喉科,就在3年前,李永新的同事徐文教授也被患者砍伤。
为何耳鼻喉科医生频频遭袭?李永新说,这是因为与其他部位相比,人的面部神经更敏感,稍有不适,鼻塞、耳鸣、喉咙有异物感等症状都很可能导致情绪焦虑。以耳科为例,耳朵相连血管很多,发生耳朵疾病的一般是一老一小,这两类人群免疫力差,加之耳科手术的精细,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有时患者不理解,只能把罪过怪到医生头上。
李永新说,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难处,耳科确实等不及,井喷式增长的耳科病人等不及。医院能做的还是增加医生,改进技术,提高疗效。而最好的办法还是老百姓要爱惜自己的耳朵,能休息时,尽量别让耳朵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