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微信问诊又出事!医生有偿问诊2年收4800元,被认定“收红包”,罚款1.8万...

微信问诊又出事!医生有偿问诊2年收4800元,被认定“收红包”,罚款1.8万...

2022-10-13 17:15 阅读:7276 来源:爱爱医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若某天,你遇到的医生很冷漠,请你原谅:原来他也有过一颗赤子之心。
若某天,你遇到的医生很冷漠,请你原谅:原来他也有过一颗赤子之心。

这些年,微信问诊出事的不在少数,因为微信有偿问诊被举报的也很多!

这不,近日,又有媒体曝料广州中山大学某附属医院的杨医生,因为微信有偿问诊被人举报收受红包,被罚款1.8万元。

医生问诊收费被认定“红包”

2018年10月16日,患者首次在中山大学某附属医院杨医生的门诊就诊。为了方便病情沟通,杨医生添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微信。

2020年2月19日,患者通过微信向医生咨询病情,并发送红包作为感谢。此后,患者和医生之间,这种有偿问诊的模式一直坚持到了2021年9月18日。

近2年时间,杨医生总共收取了48次来自患者的微信红包,共计4828.64元

后来,这件事被人举报,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今年6月,广州市卫健委发布了调查后的结果,杨医生承认收受红包,且认为收受的红包是患者在互联网平台就诊的诊金。



但,互联网平台收取诊金是有相应规则的,杨医生的情况明显不符合正规网络诊疗。

根据《医师法》第五十六条第(五)项规定,广州市卫健委对杨医生作出了处罚决定,警告并罚款1.8万元。

被处罚的医生冤不冤?

知识付费,这是近年来被提及比较频繁的观点,这个观点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深入人心。

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辅导,在线上完成月读,在线上交流有价值或是想要获取的信息,比如咨询律师,网上问诊等等。知识输出者,和知识获得者都轻轻松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可谓是皆大欢喜。

对于医生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学习、考试、培训,一路走到今年,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花费了很多金钱。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在微信上有偿咨询,利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解答患者的疑问,有何不可?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微信咨询医生,给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多的便利。一般的小病小痛,只需要在手机上问问医生,了解一些注意事项,或是预防措施,这样就可以少跑一趟医院,减少了去医院排队看病的苦,何乐不为?

再者,医生也没有乱收费不是吗?

杨医生,近两年时间,问诊48次,收费4800余元,算下来一次的费用也就100元。如果患者自己去医院,离家远的有交通费,再远一点,还得考虑住宿费,生活费,加上挂号费等杂七杂八的花销,算下来最少也得300+吧,更何况是在广州这种一线城市。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微信上咨询杨医生,体验感不好或是对疾病本身没有什么效果,那患者也不可能坚持这么久,近两年多的时间,复诊这么多次。也不可能心甘情愿就给医生转了高达48次的红包。

所以,综上所诉,杨医生的微信问诊收费,并不是伤天害理,而是凭劳所得,这波被罚有点冤。

不过在这里,我还得说点题外话,这些年对于医生微信问诊事件,很多医院的态度是“不拦着,也不鼓励”,只要不出事,只要没人举报,都不会有人去追究。

但,我们身为局中人,还是得小心为妙,以免东窗事发,百口莫辩。

在给患者问诊的过程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前,很多医院已经开通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医生完全可以引导患者前往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问诊,若是出了什么问题,自然会有人出面解决问题。

若医院没有开通互联网医院,可以选择信得过的,或是在业内评价较高的互联网医院入驻,让患者去你入驻的平台,挂号找你咨询即可。

不管是在医院自己开的互联网医院,还是自己入驻的,都一定记住一点,问诊过程中的哪个环节,都不能转移到微信上进行

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我们不知道微信问诊这颗雷什么时候会被引炸,引炸后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伤害。

微信群答疑解惑,获利400元,医生被举报

杨医生被罚事件,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引发关注的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徐医生利用微信群答疑,收取红包事件。

2018年12月,有患者家属将徐医生拉进了一个300多人的患者群。在群里,徐医生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给一些家长答疑解惑。

群主为了感谢徐医生,同时也是对他知识的尊重,便发公告称:在群里咨询是有偿的,想要免费咨询的可以不问或退群。

2019年1月23日,有网友在微博将这件事曝光,并称徐医生把“温州二医徐医生咨询群”当成“捞钱工具”。

此事引发关注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徐医生加入微信群,总共收取550元微信红包,他自己往群里发了150元,获利400元。为此,纪检监察部门暂扣徐医生获利的400元,责令他退群并批评教育。

徐医生比杨医生稍微好点的是,他没有被罚款,只是上缴了“违规”所得的400元。

类似的事,经历过的又岂止是徐、杨两位医生呢?

别道德绑架医生,勿寒医者心

就很奇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医生被人架到了道德的十字架,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被舆论炙烤,很多人觉得医生救人是天经地义,收取费用是天理不容,玷污这个神圣的职业。

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医生免费给患者治病,某某医生怎样怎样,以此来体现医生的“医者仁心”,患者也非常喜欢类似的报道,下面全是点赞,叫好的。

可媒体却“忘记”告诉大家,医生的免费治疗有没有被患者当成理所当然,医生遇到不能治好的疾病时,患者和家属有没有翻脸不认人,找茬要赔偿?医生免费给患者治疗,她自己背后承担了多少心酸?

这也就导致,医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颇高,不食人间烟火,有求必应,救死扶伤,不计付出,成了衡量一个医生的标准。

于是,当患者到医院看病,发现收费超过心理的预期,或是疾病恢复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时,就认为医生过度医疗,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没有医德。

可事实是,患者在医院每花的一分钱,都不是医生能够决定的,价格是由物价局统一规定实施,与医生有何干系?

为此,希望大家不要道德绑架医生!

知识付费没毛病,也都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可为什么到了医生就变成“天理不容”了呢?我们的某些观念真的需要转换,也需要好好反思反思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