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每位医生都该在急诊工作2-3年

每位医生都该在急诊工作2-3年

2022-09-13 17:06 阅读:3576 来源:大家谈重症 作者:爱爱医小编 责任编辑:爱爱医小编
[导读] 为什么每个医生都应该在急诊工作2-3年?

有人说,急诊科医生是“没有专业”的医生,“没有专业”就没有前途。很多医生都不愿意从事急诊工作,累、苦、风险大、收入低,更重要的是在急诊“万事皆有可能”,粗心大意会随时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紧张和不可预测的各种突发状况,锻造了急诊医生独立果断、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自信。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2020年8月17日晚,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生杨军(中)在病房外和患者家属交谈。 


在我们的脑海中,急诊科常常出现惊心动魄的救人场面,心电监护、吸氧、包扎止血、气管插管、电除颤、洗胃、血液透析等,每一项急救操作在这里都尤为重要。


这里,医护人员团结一心,争分夺秒,分工协作,为的就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他们拼尽全力为每位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这里,会为“三无”病人开放绿色通道,尊重每一个生命,因为肩上担负的使命和职责让他们义不容辞;这里,仍会看到时刻紧绷的医患关系,但并不会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救治。虽然医护人员不是创造神话的人,但一定会付出全部的努力捍卫。


每位医生都应该在急诊工作2-3年,学一学如何谨慎、全面、高效地处理问题,如何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自己。


图源:健康时报


“假如你得了急危重病不知道看哪个科,那就去急诊吧”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总值班医生付阳阳


急诊科是医院内突发状况最多的地方,随时出现的生命危急情况要求快速反应,从容应对。而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顶级三甲医院,急诊科更像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身后就是死亡的万丈深渊。


与其他科室不同,急诊的病人病情急、危、重,给医护人员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医生的首要任务不仅是找出病因,更重要的是在第一时间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先救命后治病。


付阳阳表示,“医生在第一时间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还需要迅速评估找出病因,必要时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假如你得了急危重病不知道看哪个科,那就去急诊吧。”


在急诊科抢救室,很少有安静的时刻,每台检测仪的警报声都在随时传递着患者的最新情况,医生们穿梭在病床间及时进行检查。付阳阳表示,很多危及生命的疾病刚开始的表现可能很典型,但病情恶化的速度往往会超出想象,一旦漏诊、误诊,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患者的生命。


对于多数人来说,下班后就可以回家,节假日可以休息,而对于抢救室这些平均年龄30+的一线医护人员来说,他们从没有过真正的节假日,也很少准时下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的任何病人,都要随时准备好应对和处理。


图源:健康时报


“急诊科的每一个环节,流调都是第一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护士高鸿燕


“您是谁?您从哪来?您要干什么?”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这“灵魂三问”可能是在急诊科最常听见的问题。


据高鸿燕介绍,除了要直接送进抢救室的患者,其他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都要先分诊。此时分诊台护士就会问出“灵魂三问”来确认病人的情况和过往接触史,“这也就是流调,流调没问题的才能去挂号、问诊。”


“在急诊科的每一个环节,流调都是第一步。在分诊台问过后,进到诊室医生还会再次询问,进入抢救室之前,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也同样会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流调。”高鸿燕说,“灵魂三问”会轮番上演。


图源:陕西日报


方寸之地与时间赛跑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王彦军


2月2日下午2时,一位因外伤致昏迷的患者被120送到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科。医生杨雅楠放下饭碗,和同事们立即给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评估病情和生命体征,一系列动作在几分钟内完成。接着,护士采集静脉血、动脉血用于化验;医生们对患者的开放伤口进行固定、包扎,等等。


2月2日下午3时,一位63岁患者因手指被石头碾断,被紧急从商洛送到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科。刚刚接班的曹心浩和同事们立即先对患者进行伤口处理,同步进行新冠肺炎血清抗体和胸部CT检查,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会诊。


疫情之下,急诊科更加忙碌,还面临着更大压力。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没有发热症状的急诊患者都可以自由出入急诊,这其中不排除存在普通急诊内科的上感、发热患者,还可能有因恐惧疫情隐瞒发热病史、服用退热药后到急诊就诊的患者。这些不仅会加大急诊工作量,也会加大接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王彦军说,急诊科来的病人个个都着急。每天病源非常大,抢救间的工作也非常忙,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来急诊的病人有重的,也有轻的;有急的,也有缓的;有生命垂危的,也有状况基本正常的。


干急诊的人要具备火眼金睛,第一时间识别出哪些是濒临险境的,哪些是风险不大的病人,在对病人进行分级救治的同时也要根据紧急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风险管控。


图源:新华社


“只等一个电话,随时出发”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 邢远方


“95后”邢远方是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说起职业他很骄傲:男同志力气大,抬担架扛设备、做心肺复苏都冲在前面,静脉注射等细活,男护士也不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邢远方一直跟随救护车出诊,连续奋战了近20天,接了5名疑似病例。接到疑似患者后,邢远方要和同事一起将其送往发热门诊,进入隔离病区,妥善安排。


去年1月27日,邢远方向科室领导递交了请战书,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组织的各项新冠肺炎治疗活动。他表示,只等一个电话,随时出发!

 

除此之外,从急诊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差别上就可以体会到,急诊生活也会培养出特殊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先救命后查因,“先开枪后瞄准”


对于急诊医生来说,可能明确诊断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的波动都会刺激急诊医生的神经,带来一连串的鉴别诊断,容量够不够、心功能好不好、呼吸功能有没有问题。至于到底是什么病,先别着急可以等一等。也许急诊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不全面,但是对于病情的评估、风险的把控,一定是比较全面的。


总是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人这样评价专科医生,结核病专家看什么都像结核,肿瘤专家看什么都像癌症,心血管专家看什么都像心脏病。虽然评价并不客观,但却反映了长期处理一类疾病时会限制住思维,在判断疾病时出现一定的倾向性。


急诊医生面对的常是未知的世界,新症状、新体征、无明确的病史,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一念之差就可能误诊、漏诊。而急诊医生虽然对于疾病理解可能不算深入,但涉猎专科广泛,见过的病种极多。经常是在经历了多次误诊、漏诊后,备感神伤,沮丧到怀疑人生,再遇到患者会想出无限可能,不停在脑中闪过,鉴别、鉴别、再鉴别。


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更加重视观察病情变化。长时间的急诊生活会让人感觉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也许经验丰富的你可以99%地判断整个病程的发展和病情变化,但仍有1%的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花费时间、耗费精力、亲身前往、仔细诊查,才能发现端倪,弥补可能出现的错漏。


动作要迅速,态度要客气


与被患者和家属高高捧起的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面对的是急躁、苛刻、随时可能出手的急诊患者和家属。一言不合就可能招致恶果,因此处理病情要果断、动作要迅速,同时和患方沟通态度要好,数分钟内建立信任感。高效工作将患者分流,减少等候时间,换位思考地处理问题,让患者能较好地接受。


沟通、知情、同意一样不能少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能迅速识别各种问题患者、问题家属、病情风险,让患方能理解病情,做出留观、住院、转院、放弃治疗的决策需要一定水平的沟通技巧。交代病情说得危重了,家属会说被吓到了;交代轻了,一旦病情加重,家属一样不依不饶。


专科医生在病房交代病情,如果家属不签字就可以不手术、不做特殊治疗。但急诊患者签不签字、做不做治疗都可能官司缠身。面对紧急事件,在短时间内如何让患方知情,并且能同意签字为证,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底;交待病情而自己不遭受伤害,确实需要一定的经验。


核心制度在心中,认真负责


急诊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推诿患者。各科会诊后都不要的患者,急诊也得收下,首诊负责制急诊医生做得最好。不是因为愿意负责,是因为责任大,不得不承担。一旦出事,首诊医生脱不了干系,因此只能“不抛弃、不放弃”。


还有,急诊医生通常是凌乱的,而专科医生整齐的,这个你懂的。


小结


目前来看,很多医院是“重视”急诊工作,因为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到急诊科进行3-6个月的轮转。但多数是作为晋升的考核指标。实际上,很多医院是因为急诊缺人,才使用轮转培训的方式解决人员问题。想晋升职称嘛,那先去急诊“历练”一下,甚至有些医院由于没有医生愿意去急诊科工作,需要强制性轮转解决人员问题。


短期轮转急诊的医生,往往心里还挂念着自己的专业,而不能投入精力的应付性工作往往不能带来经验的积累。即使是间断短期轮转,也达不到长期效果。


其实,急诊工作是相当锻炼人的。与专科医生一步步培养不同,急诊医生可以说是被“吓大的”,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个病例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心里多了一份警醒,高度谨慎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急诊如同社会的缩影,可以在小空间里看到世间百态。因此,对于生死的观念,急诊医生或许更加豁达。在急诊待得时间越长,似乎越体会到近乎无奈的“生死有命”之感。每一次抢救都会不断对自己说“一定要尽力”,每一次离别都很难受。急诊也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个人。


来源 | 大家谈重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