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做个模型告诉你:提高诊金为什么能降低医药费

做个模型告诉你:提高诊金为什么能降低医药费

2015-04-13 21:18 阅读:2071 来源: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作者:学**涯 责任编辑:学海无涯
[导读] 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也能看懂医疗行业的价格管制模型,推导得出“提高诊金能降低医疗费用”的结论。

    主页菌语

    学术论文和大众读物的写作语言几乎是两个语种。各学科建立了***的语言体系,将大众与外行排除在外。特别是经济学,近几十年来对数学工具的偏爱,不建模型都不好意思发paper,让这门学科的前沿成果阅读门槛越来越高。一些问题,经济学家可能已经能用数学工具说清楚,但因为数学符号太费解,可能一直被隔离在高冷的paper中,公共讨论仍在另一个文字的维度上争论。

    所以要翻译,要说人话。因此有了这篇杜老师把论文重新改写而来的小文,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也能看懂医疗行业的价格管制模型,推导得出“提高诊金能降低医疗费用”的结论——你可以检验每一步逻辑,决定被说服还是反驳。来做个智力小游戏吧——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杜创

    1“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不过有些挺管用”

    过度医疗在中国挺严重的,地球人都知道。 不少人还同意:诊费被管制得太低,才有了“以药补医”、“以检补医”.还用费劲巴拉的写个数学模型吗?岂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记得国外有位经济学大牛(是谁记不得了)说过:“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翻成人话就是:“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不过有些挺管用”.世事复杂无比,经济学模型却要做抽象而“武断”的假设,忽略许多许多。没有模型是对现实的百分百描述,所以说都是错的。但是模型抽出最重要的因素,然后让数理逻辑说话,达到“片面的深刻”.除非你睿智如科斯,否则怎敢保证洋洋万言,中间没有一个逻辑漏洞?

    就说医药分开改革吧!有种论证说,原来医生为了多挣100元,要多开药,药是有成本的,结果医疗费用可能会多300元;现在提高诊费,统一收100元,就不用多开药了,医疗费用只会多出100元。岂不是省了患者负担?这论证对吗?看上去对。经济学模型却会告诉你,大致对,但不够准确。

    闲言少述,现在说说过度医疗这件事,写个数学模型,会在纯文字推理之外,有哪些额外的收获。

    2模型的第一步:做假设

    假设有若干患者,得的是某某病。哎,我不是医生,还是别举具体疾病名称和疗法了吧,免得露怯。病情可能较轻,简单吃几盒国产药就行啦(简单治疗)。也可能较重,需要复杂治疗,比如住院啊,做手术啊,吃高端进口药啊。轻病也可以复杂治,重病不可以简单治。因此在这个模型里,过度医疗就被定义为轻病复杂治。患者不知道要简单,还是复杂,这事儿得问医生。在诊断病情上,医生有信息优势,患者处于劣势,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不过患者也有信息优势,那就是患者有穷有富,医生不能准确地知道。且慢,医生有许多法子知道吧?比如看看医保类型、看看患者穿着、谈吐。很对,所以我们才看到职工医保均次费用远远高于居民医保、新农合啊!可是在职工医保或自费患者内部是什么情形呢?医生总有不能直接瞧准的时候。那我们的模型就暂时忽略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收入的部分,且只看观察不到患者收入的部分,因为这比较有趣。

    说完需方说供方。假设对医院/医生而言,复杂治疗的成本高于简单治疗。医院也没欺骗患者,明明只是提供了简单治疗,却按复杂治疗收费。这后一个假设又可能会遭到反驳。你可以举出好多欺骗的例子来。是,经济学上这叫Overcharge(过度收费),有好多研究成果,我就不凑热闹了。只说Overtreatment(过度医疗),也就是前面说的,轻病给复杂治了。

    上面这些假设都用数学符号写出来,就完成了模型的第一步。写到这,你可能已经看到做模型的好处了。为推出结论,你究竟假设了什么,一条一条写出来吧。不写明白?后面就没法解数学方程啊!只用文字,两个观点相左的人也许要辩论好久才会发现,他们其实只是前提假设不同,其实没什么冲突。

    3模型的第二步:看看有哪些策略

    现在假设你是医院/医生,准备怎么选择费用/诊断策略呢?掰指头数吧,主要就这么几种可能:

    (1)不管患者病轻、病重,一律选择简单治疗。然后定个最优价。

    (2)不管患者病轻、病重,一律选择复杂治疗。然后定个最优价。

    (3)诚实的治疗:患者轻病简单治、重病复杂治。定价方法:那就是简单治疗的利润等于复杂治疗的利润。但是可以证明,最好是两步定价法:第一步收诊费,第二步收治疗费。而且让诊费就等于那个利润,让治疗费等于成本。

    (4)没有过度医疗的差别定价(price discrimination,学界一般翻译为价格歧视,指经营者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同一种物品,但售给不同顾客的物品数量或质量可能有差别)。出示两组价格列表供患者选择。第一组,就是诚实的治疗方案(3);第二组,就是方案(1)。

    (5)有过度医疗的差别定价:都不收诊费,但是给复杂治疗定个高价,简单治疗定个低价,而且复杂治疗的利润高于简单治疗。

    你还可以想出其他方案来,但是很容易证明,其他方案都不如这五个方案。(除了第6节将要提到的一个特殊方案。)4模型的第三步:解模型,过度医疗是特殊的差别定价比较上面五个方案,哪个方案给医院/医生的利润最大呢?严格的数学计算表明(此处略去若干字),在自由市场里,方案(4)是利润最大化的方案。如果你学过微观经济学,会立即明白:这不就是第二类差别定价吗?是的。(1)(2)(3)这三个方案都没有办法自动甄别患者收入,(4)(5)却有这个功能。实施方案(4)的结果将是,高收入者选择第一组,低收入者选择第二组。实施方案(5)的结果将是,不论病情轻重,高收入者被复杂治疗,因此总能治好病,但可能被过度医疗了;低收入者被简单治疗,只能以一定的概率治好病,因此面临诊疗不足的问题。(不过两种方案里,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分界线略有差别。)按照经济学学术论文的惯例,每解出一个结论,后面得补一段直觉解释。我要重点说说:自由定价的时候,为什么(4)优于(5)。

    首先,如果你学过中级微观经济学,那么也不用听我说直觉了。因为所有第二类差别定价都有一个特征:在低端有效率扭曲,在高端却没有。(说白了,就是穷人没有得到最有效的治疗)为什么低端存在效率扭曲,也就是穷人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呢?是为了不让富人冒充穷人。茅于轼老先生说,保障房只能建公共厕所,也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建议对穷人好,却被骂!为什么在高端没有扭曲呢?那是高端消费者的“信息租”,是对其拥有私人信息的回报。方案(4)、(5)在低端都有效率扭曲,但是方案(5)还在高端有效率扭曲,方案(4)却没有。

    其次,如果你没有学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也许下面的直觉解释有用(直觉解释只是举例帮助解释模型结论,不代表事实的全部)。假设医院现在实施的是方案(5)——有过度医疗的差别定价:都不收诊费,但是给复杂治疗定个高价,简单治疗定个低价,而且复杂治疗的利润高于简单治疗。我有一个改进办法,且称为“改进方案甲”.想象实施方案(5)的医院有两个医生:高年资医生和低年资医生。复杂治疗成本400元,简单治疗成本200元。高年资医生只做复杂治疗,价格500元,利润100元;低年资医生只做简单治疗,价格250元,利润50元。现在低年资医生照旧,高年资医生改一改治疗和收费方式,改成:也有复杂治疗,也有简单治疗,复杂治疗收费仍是500元,简单治疗收费300元,也就是诚实治疗(因为两种方式利润相同,高年资医生没有动机过度医疗)。

    改了方式后,在每个病人身上,高年资医生得到的利润不变,还是100元。而且,由于患者可能只需接受简单治疗,费用下降了,需求会增加,总利润也会增加。但是,“改进方案甲”有一个问题:患者先到高年资医生看病,医生诚实治疗,若是复杂治疗,也就认了。若只需要简单治疗,跑到低年资医生不是更好?便宜50块啊!所以高年资医生实施“改进方案甲”,可能搞不下去,似乎还得回到只做复杂治疗上。且慢,有个法子。所有问诊高年资医生的患者,见到医生之前,你先交100块诊费再说。后面不论简单治疗、复杂治疗,我都按成本收费。这么一改,收的费用和“改进方案甲”没变,但是收的步骤变了,这就是方案(4)。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没有诊费管制,哪怕医生/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会过度医疗。反而是诊费被管制了,无法实施方案(4),只有方案(5)是次优的啦,就是过度医疗。

    5这个模型描述了现实吗?

    写完这个模型,好多看到的人有疑问。比如说吧:

    方案(5)说什么给复杂治疗定个高价,给简单治疗定个低价,好像医院可以定价似的。医疗服务、药品价格不是统统被管制了吗?怎么定价?回答:模型里说的“价格”,其实是指复杂治疗、简单治疗的费用,不是物价局说的那个价格。

    方案(4)现实吗?怎么实现?2012年开始,北京市试点取消“以药补医”,建立医事***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废止15% 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实行进价消瘦;建立医事***制度,普通门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医事***分别为42、60、80、100元。医事***部分,医保统一报销40元,也就是说,患者选择最低等次的医事***,只需要自付2元。

    追问:你这文章是给北京市医改做论证用的吧?还真不是。学术圈内人都知道,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周期是很长很长的,不是今天写了明天就可以发。小文正式发表在2013年1月,但是2011年就写出来了啊!有证据:网上可以搜到,这篇文章2011年在中国经济学年会宣读过。哎,我和朱教授还有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2012年初就写出来了,还没发呢!

    6意外发现:以药补医VS以检补医

    当诊费受管制,方案(4)有一种扭曲的实现方式:多做检查。本来方案(4)中第一组是要收诊费的,比如100块;现在不让收了,那也可以通过做一项不必要的检查收这100块啊!多做检查和多开药有什么不同?药品成本很高啊!大型检查设备只要买回来了,放在那儿用,边际成本接近于0!比较起来看,以检补医抬高医疗费用的程度比以药补医小(这是一个原则上可以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的结论)。当然,“以检补医”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大型检查设备固定投入高啊!所以在两者间有一个权衡。模型预测:越是小医院,越是以药补医。这也是一个原则上可以检验对或错的结论。

    7模型之外

    经济学模型抽象掉了许多现实因素。比如,小文没有考虑医保,没有考虑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没有考虑医院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比如医生和医院的利益未必一致)。那就把它当做靶子吧,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一步步复杂化,看结论如何变,看到知识的积累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通盘考虑所有复杂的因素,这模型没法解;只能用文字写,纯靠经验、靠直觉,也许对,也许错,大家辩论来辩论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可惜的是:纯文字写,知识无法积累,每一个人都要从头开始。

    最后,说说模型的特殊好处:几乎无法抄袭!是的,没有受过训练的人看不懂,无从抄起。有资格抄的人,就只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了。一抄袭,立即就会被发现。

    本文改编自作者论文《价格管制与过度医疗》,发表于《世界经济》2013年第1期。作者感谢朱恒鹏教授、主页菌对改写版本提出的建议。

    (原文标题:做个模型告诉你:提高诊金为什么能降低医药费)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