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中华医学会“赞助去哪儿了”?

中华医学会“赞助去哪儿了”?

2014-10-13 16:44 阅读:897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根据审计署六月份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中华医学会利用学术会议收取赞助8.2亿人民币。3个多月过去,国家行政主管机构未对其出具处理意见,中华医学会本身也无对外公开的整改措施,而数以亿计的收入去哪儿了?章程规定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

  根据审计署六月份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中华医学会利用学术会议收取赞助8.2亿人民币。3个多月过去,国家行政主管机构未对其出具处理意见,中华医学会本身也无对外公开的整改措施,而数以亿计的收入去哪儿了?章程规定的“公益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中华医学会,何以至此?

  3个月过后谜底仍未揭晓

  中华医学会官网上,一份“中华医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计划”赫然在目,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培训班等,共计350多个。

  过去,中华医学会不少会议网站上都有招商手册,一般将合作伙伴按费用分为白金、金、银、铜四个级别,合作费用高低不等,在有的招商手册中,扶梯、天井、餐厅、会议本和笔、会议用包都可以接受广告赞助。不过,点击近两个月新发布的会议通知却发现,不少会议网站上的招商手册都“悄然消失”.

  “药品企业赞助学术活动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国际通行惯例。”广东省医学界一位专家表示,美国的心血管年会、糖尿病年会每年上万人参加,资金都是医疗相关企业赞助。“这些赞助的费用主要用于会议的正常学术交流和开支上。”

  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行业协会的财务比较透明,会议赞助也是公布收支、专款专用。而此次中华医学会之所以引发质疑,正是由于这些天价“赞助费”究竟用向何方,账本并未对外晒出。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负责人对问题进行澄清。

  “医生通讯录”成赞助“诱饵”

  场内是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场外却是热闹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促销台——这是一些医疗行业学术会议的共有场面。

  赞助医院、医学会开学术会议,一度成为医药企业最流行的公关做法。“能够赞助这些学术会议,对药企是求之不得的事,有些厂家还轮不上。”湖北一家药企负责人说,通过赞助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是药企结识各大医院科室主任的捷径,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不说,混个脸熟也更好办事。

  中华医学会办的基本都是学术性会议,都有许多医生参会。正如审计报告所指,提供“医生通讯录”也成为吸引赞助的砝码。

  在6月被审计署点名后不久,有记者曾匿名向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的工作人员询问:赞助是否能拿到参会医生通讯录?对方表示:“学术会议的通讯信息是基本的赞助回报,怎么会没有呢?”

  在国外,不经允许不可以对外公布***。但在国内参会,主办方通常会“贴心”地准备一份册子,公司名称地址、参会代表职务、***码、电子邮箱,一应俱全。

  广东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分析指出,如果依据学会与药企达成的合法协议,药企赞助的会议需制作专家通讯录进行内部交流,药企的赞助费部分体现在通讯录制作支出上,则无可厚非。若把含***的通讯录作为商品进行*,轻者可能是民事赔偿,严重的则涉嫌触犯刑法。

  “灰色生意经”剪不断理还乱

  国际通行的是财政不支持学术活动,因此从现阶段来看,想要进行学术交流,离不开企业赞助。然而如果学术会议异化为药企“展台”、公司“广告”的载体,个中哪些环节违规、哪些合理,就很难厘清。

  而且,作为一个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中华医学会利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获取医药企业赞助的做法,也被称为“灰色生意经”,受到广泛质疑。

  “一些医药企业通过送钱的方式影响医学会,医学会利用准公共机构的权力影响医院和医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巨额费用不仅加重了公司负担,也可能直接间接拉高药价。

  即使目前尚无法律限制能不能接受赞助,但学会应该把赞助费公之于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在拿到赞助费的时候,不能损害公众的利益,透明是最好的选择。“焦点并非是否可以收企业赞助费,而是如何收、如何用,能否经得起审计。”

  专家认为,一方面明确标准,什么钱该收、能收多少;另一方面晒出账本,总共收了多少钱,用在了哪里。只有这样,方能消除“借会聚财”的嫌疑。

  中华医学会“灰色生意经”谁管?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中华医学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而时至今日,在媒体多次追问之下,并无公开的迹象。同样,根据《条例》中华医学会从事盈利性活动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应处理相关责任人或者吊销登记证书并没收违法经营所得,并处以违法收入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面对国家审计署查实、通报的违规行为已有3个月之久,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中华医学会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却借学术会议收取巨额赞助费等。这样的事情发生,其损害的已经不仅是社会公众对中华医学会的信任,而是加剧了整个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

  虽然,国外的“协会”大多的确是通过企业的赞助来召开“学术会议”,但其却有着“严格”的透明化规定,“协会”接受的每一分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都给社会交代得清清楚楚。反观中华医学会“创收”8.2亿元巨资,却无人知晓其这些钱“去哪儿了”?中华医学会的财务不透明,并非国家没有相关管理规定,而是这些管理规定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执行。

  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组织在中国为什么屡曝“黑幕”?信息不透明是表,面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行政管理部门行政不作为是根。

  为什么国家花大力气规范医疗行业的种种弊端,而中华医学会却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药厂”和“医生”之间大发其财?

  一方面是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忘记了“组织”的宗旨,把“组织”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一个方面在行政监管方面,对社会团体的财务信息公开不够重视,而让那些“市场化的掮客”有了可乘之机。中国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如何重建社会的信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相关部门首先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而不是国家审计署已经发现中华医学会严重违规的时候,自己还在那里“不吭声”.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