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医生情绪已“走到悬崖边”,怎能等待制度“自愈”

医生情绪已“走到悬崖边”,怎能等待制度“自愈”

2013-11-13 15:50 阅读:1431 来源:文汇报 作者:陈*章 责任编辑:陈文章
[导读] 连日来,国内多地接连发生暴力伤医事件,愤怒、不安、失望等负面情绪正如同病毒般在医务人员间弥散。如何疏导他们的情绪与压力,成为摆在各大医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浙江温岭伤医事件发生5天后,上海中山医院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医生心理干预活动,主题为“医

     连日来,国内多地接连发生暴力伤医事件,愤怒、不安、失望等负面情绪正如同病毒般在医务人员间弥散。如何疏导他们的情绪与压力,成为摆在各大医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浙江温岭伤医事件发生5天后,上海中山医院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医生心理干预活动,主题为“医路的爱与哀愁”.虽然是临时确定的活动,现场还是来了五六十名医生。

    “现实环境下,我们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东西。”“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做得更好。”“越是这种环境,越需要我们理性表达,但必须发出声音。”这场讨论十分激烈,一名参加完活动的医生说:“感觉手脚变暖了,心不再孤独。”

    这个活动名叫“巴林特小组”,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用于训练全科医生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而在当下中国,它正被赋予“医生情绪干预”的新功能。

    把医生护士请进“减压房”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减压房”活动挂在宣传栏的显眼位置。“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医护人员普遍感觉现在的工作环境不安全,我们要帮助医生疏导环境中或工作中积聚的负面情绪。”儿童医学中心医务社工、“减压房”项目负责人李娅茜告诉记者。

    走进“减压房”,只见装潢明显有别于医院的传统风格:色彩温馨的墙纸,暖色软垫铺就的地板,周遭弥漫着淡淡的薰香——而不是医院惯有的消毒水味。在专业医务社工引导下,医生、护士可以进行心理冥想、沙袋宣泄、瑜伽等生理或心理减压活动。在医院看来,让医务人员暂时离开医院的高压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该院一份针对监护室医务人员的心理量表测试显示,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普遍高于正常人。“儿童类医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不仅要面对病痛患儿,还要长期与患儿家属沟通,后者的情绪往往不好,随时随地会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李娅茜说,医院之所以在病房资源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辟这样一个房间,是要告诉大家:医院不仅关注患者,也关注医生、护士。

    对医务人员的情绪关照已逐渐受到医院的重视。就在温岭伤医事件3天后,10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邀请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演讲医患**的应对技巧。11月初,中山医院也会组织关于医患**应对的培训。

    在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始于2009年,由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陈华引入,如今每两周举行一次。通常,小组由8-12名医生组成,一名经过专门师资培训的精神科医师作为小组长主持,事先不预设话题,而是现场医生讲述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以及自己的困惑,其他人提供意见。

    他们上一次召集紧急小组讨论是在一年前,彼时,哈尔滨医生王浩遇害。在那次小组讨论中,一位研究生尚未毕业的女住院医向大家哭诉,说她的室友听到消息,难过得躲在被窝里哭了一夜。

    医生情绪已“走到悬崖边”

    在医学界人士看来,眼下,医生的情绪已“走到悬崖边”.近日,《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2011-2012)》正在不少网上社区热传。它提到:值班时尽量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靠大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上班时穿轻便运动鞋;手机设定好医院保卫处或**部门一键呼出的快捷键……这是征集了国内几千名医生建议后形成的“防身指南”.

     医学院里,医学生会有听到这样的忠告:看病时一定要把所有风险告诉患者,别管他们能不能接受;把所有检查都要做一遍,别管他们是否能承受。

    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想给条件艰苦的调解室添些设备,结果遭遇坚定拒绝。他这才知道,调解室连一支笔都不能放,桌椅都得死死地固定在地板上,以防有人随手抄家伙伤人。

    “当医生感觉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愈演愈烈的后果即是医生离开临床,躲进实验室和小白鼠打交道,或索性逃离这个行业。这样下去,要让患者获得优质医疗将愈来愈困难。”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等待制度完善期间的“自愈”

    如今,“巴林特小组”正在沪上其他医院**,包括瑞金医院、同济医院、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篮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级医疗机构开始零星开展此类小组活动。“对医护人员而言,这种情绪干预活动带有自我调节、相互支撑的意味。”陈华告诉记者。

    由于医患双方所掌握的医疗知识不对等,要让患者在短期内理解转型期的医疗问题并非医生的责任、医保经费和药品耗材的价格并非医生制定、医生面对疾病也并非万能……都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因此,对医者的心理关照显得格外重要。

    但现实中,医者参与减压活动的很有限。“三级医院的工作节奏导致大部分医生连吃饭时间都难以保障,一旦有休息时间他们更希望补觉。”李娅茜说,“减压房”目前服务的医生有限,但医院希望长期坚持,目的是要让医务人员知道,在他们孤独无助时,有个地方一直为他们敞开大门。而中山医院的一名医生也曾这样描述“巴林特小组”:“我不经常来,但我希望它一直在,这样讲有些自私,我希望在我需要时可以到这里找到支持、信任、关爱。”

    的确,医生一直在治愈别人,现在,谁能治愈他们?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