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肿瘤科医学进展 > 胃肠息肉癌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胃肠息肉癌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2012-06-12 16:47 阅读:1521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上皮发生的隆起性病变,并向胃肠腔内突起,常见于胃和大肠,发生于小肠者少见。胃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炎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种族、高脂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胃肠息肉的癌变已引起广大医师的重视,并且

    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黏膜上皮发生的隆起性病变,并向胃肠腔内突起,常见于胃和大肠,发生于小肠者少见。胃肠息肉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炎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刺激、种族、高脂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胃肠息肉的癌变已引起广大医师的重视,并且随着纤维内镜的广泛使用,胃肠道息肉检出率及发病率逐渐增高,息肉的癌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同时,息肉癌变的处理方法也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特别是经内镜摘除的息肉病理证实为癌变后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尚无定论。本文对胃肠息肉癌变的外科治疗进展阐述如下。

    引起胃肠息肉的因素较多,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饮食因素,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例如,癌变率最高的腺瘤的发病率与饮食中的脂肪摄入量有重要关系,当脂肪摄入超过总热量的40%时,肝脏合成胆固醇及胆汁增加,结肠肠腔和粪便中的含量升高,此为腺瘤的生成的重要因素。遗传因素也是胃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20%的胃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由于近年来内镜的广泛应用,使胃肠息肉的发现率逐渐升高,则胃肠息肉癌变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很多胃肠癌前病变或癌变的早期即可被发现,为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经内镜摘除癌变的息肉是否需要外科手术仍是临床上争论的热点。

    胃息肉癌变的外科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决定,癌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者的胃息肉癌变患者,宜给予根治性胃切除术治疗,但与以往的根治性胃切除术不同,胃息肉癌变的根治切除术不宜扩大,行D2+NO7及大网膜切除即可基本切除病灶,我们研究中也发现,给予根治切除术的患者无胃息肉癌变或息肉的复发,治愈率较高。息肉较大、浸润较深者也适宜采取根治性切除术。而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不适宜开腹手术的患者,或者息肉直径较小、带蒂息肉等黏膜内癌变,可给予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并且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具有手术简单、损伤小等优点,患者更愿意接受,但是内镜切除术的残留率较高,需积极预防胃内癌或息肉复发,并给予长期胃镜随访观察。

    局限于黏膜尚未侵及到黏膜下层的浸润性肠息肉癌变,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给予息肉切除术即可;而对于癌变浸润到黏膜下层的浸润癌,则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细胞分化程度等决定手术的方式,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管状腺瘤癌变主要发生于息肉顶部或蒂的上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低,给予息肉切除术即可;癌浸润较深或切缘附近有癌残留,或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则应给予根治性肠切除术;绒毛状腺瘤癌变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大,以及瘤体较大者均应行根治性肠切除治疗,以防止复发。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