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说医生又苦又累,入不敷出,有时还要遭受患者的暴力对待。但是医生又是一个成就感最高的职业,也是最让人敬佩的。是唯一一个可以从一而终的职业,也是给你带来快乐的职业,不论年轻还是年老,一直都在学习。医生们也有他们的幸福的事情要说。
佑安医院人工肝中心主任陈煜说“医生这个职业挺特殊的,不仅责任重大,关乎人的生死”,他走上杏林之路还是因为小小的冰棍儿。那是父亲的一个病人送给他吃的。这个病人是个老奶奶,阑尾炎化脓,非常危险。父亲救了她。老奶奶是卖冰棍儿的,就总送陈煜吃。这让陈煜第一次感到医生的骄傲。他知道,冰棍儿虽然是凉的,可老奶奶感激的心却是热的。
如今,尽管执业环境已远比父亲当年复杂,可是,陈煜仍坚守这个岗位。“无论如何,我还是想给患者做点事儿。”他说,而且当治好一个病人,那种美好无以言表,尤其是患者也认同的时候。
“有时候感觉在扮演上帝的角色”
侯晓彤是安贞医院心外重症中心主任,国内最早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代表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专家之一。她说,每每遇到濒死的患者,自己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画面:病人魂灵就飘在她身体上空,如果医生觉得生还希望渺茫,选择放弃治疗的话,患者的魂灵也会身无所依,惘然飘走;而如果医生说“试试吧”,魂灵很可能就会慢慢回到病人体内。
2010年12月26日下午4点,一个30岁的女性被送到安贞医院抢救中心。四个月前,她刚刚当了妈妈,却不幸遭遇急性心肌梗死。侯晓彤回忆,彼时抢救室床位全满,她就静静地躺在平车上。情况已十分危急,正常人可达60%的射血分数指标,患者只有5%.这意味着吸进去100%的血,心脏只能再射出5%,基本已算停跳。
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因为病人病情非常危急,已经不能推进手术室完成操作,而急诊室已经摆得满满的,这样难免会有感染的风险。另外,在急诊没有ECMO的收费系统。侯晓彤的回答是救!“这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要想,病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只要家属积极,任何冒险都是值得的,困难,我们后续都会解决”.他说。
7天后,患者活了。直到现在,这位患者一直与侯晓彤的团队保持着联系,与自己的救命恩人分享家人、孩子的照片和她死里逃生后的喜怒哀乐。
做医生一大收获就是总有感动
医生是辛苦的,可是却又是值得的。**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陈威虽然对当前的医患关系颇多忧虑,可是医生的那份成就感也是盖不住的。他说,有个病人,在**总医院住了两个月了,医生跟病人家属说,看你70多岁的人了,还老在这陪床,对身体多不好。病人家属说,你们医生比我还累呢,我这没事。“有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让你特别暖心。”
最怕的就是病人及家属不理解
不过,医生们心中也不是没有痛。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出现了一些伤医事件,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医患信息的不对称。
眼下医患信任断裂,彼此似乎陷入“塔西佗陷阱”:在对方眼里,医生都是谋财害命的,患者都是狭私取闹的。这种先入之见之下,医患**处理成本飙升,常识问题,也沦为动机事件。任何的治疗措施都可能引发患者的质疑,任何的收费都被可能被想象成乱收费。对于医生而言一些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有些甚至有可能会检测出隐藏的相关疾病,这些都对患者的性命尤为重要,当医生本是好意,却遭到患者的质疑。这样的话,实际上也把医生压得不敢再往前进行积极处理。吃亏的是病人,而不是医生。
“医生不是神”,为什么中国的民众惯于将医术视为万能、将医生视为尊神?正如网友所言: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神话”的世界——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医院和药品的广告,几乎都能起死回生,仿佛都可去除百病。在历史文化中,也有崇尚神医的精神传统,总觉得扁鹊、华佗是万般神奇。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还有诸多的不确定性。结果“中国往往将医生神化,这虽然树立了医学的权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却是在挑战权威。”.
龙笑把希望寄托在医保政策的完善上。“尽管我知道老百姓的福利保障政策需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还不十分富裕,但是我仍然希望财政能向医疗多倾斜一些。我真心地希望,当我们的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时候不需要时时为费用担忧。 ”龙笑说,在新闻里听到***关于大病医保的新政高兴得不得了。她在为所有的患者高兴。
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中说:余愿尽己之能力与判断力之所及,恪守为病家谋福之信条。无论中西方,医生救死扶伤,都是一份崇高的职业,从事这份职业的绝大多数人有一颗美的心灵。
同时医生和患者都应做到敬畏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敬畏患者,敬畏医生——患者把健康和生命交给医生、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负责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此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