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相关的医疗器械及辅助检查仪器也越来越精细,不但可以帮助医生显而易见检查出疾病病因,还可以作为明确有效的诊疗依据。但是,正是如此,长久以来作为医生的您是否越来越轻视了基本的望、闻、问、听?甚至已经抛开仪器不敢相信自己的诊断了呢?
一患者感觉有些胸闷、恶心、出汗,家属担心是心脏有什么毛病,赶紧把她送到某省级医院急诊科,并告知接诊医生她的症状。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接诊医生没有戴听诊器,也没有进一步问诊,便让吸上了氧气,输上了液。在氯化钠注射液里注入了舒血宁和硝酸甘油针剂,同时做了心电图,心电图除查出有一个房性早搏,其他无异常。接着是其他检查项目,先抽血化验:电解质+心肌酶13项;肌红蛋白测定2项;凝血功能测定12项;血常规24项。结果显示,多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极个别项目指标略超正常值,但和病症无关。医生看了结果后又让做胸部CT,而CT结果显示,甲状腺左叶低密度结节,这仍然与病症无关;医生又让做胸部超声波检查和24小时心电图检查。在这家医院两个小时就花了1200余元,加一起做了7、8项检查仍没查出个彻底结果。不禁让人疑惑为何做这么多检查?医生自己的判断呢?
作为一名医生,基本的诊断方法应以望闻问听为主,化验和仪器检查为辅。现在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医生采用先进手段为患者诊治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而言,某些仪器检查费用太贵,医生若想单单靠医疗仪器检查病因百姓难以承受,再加上之后的疾病治疗费用,面对刚进医院就砸过来的检查单子实在不堪重负。况且仪器检查的使用也应是有针对性,即当医生对病症已初步确诊但把握不大时,或为确定病灶位置时,才施以仪器确诊。
中国古代有很多名医的故事,那时候没有仪器OMRON计数器,只凭着望、闻、问、切看病,医生的眼睛和双手就是仪器,经验就是诊断依据,类似于“扁鹊见蔡桓公”的佳话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现在科学发达了,有了先进仪器可以依赖,这难道说最基本的望、闻、问、切就不再重要了吗?
长久的依赖于硬性的仪器,医生自己的技能及临床知识也会随之荒废。譬如怕万一有漏项贻误病症而遵循“宁可多查,也不漏项”的检查惯例,医生只相信仪器检查结果,不相信自己的诊查判断。
可医生看病变成了“仪器看病”,仅是可能医生医术不精、技术不高?除了个别复杂病症,一些医生之所以普遍要靠“仪器看病”,也是利益使然。
与开“大处方”一样,滥开检查单,现已成为一些医院创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说药开得太多易露出破绽的话,那么,一叠检查单开出来,病人往往无话可说——检查得细一点,是为你负责呀!
“仪器看病”,错不在仪器,而在掌管仪器的人。为减轻患者负担,有专家建议,制定严格的诊疗标准,取消“开单提成”,并把选择权还给患者。这个建议听着不错,但前提是医患之间要确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不要这边按下了葫芦那边又浮起了瓢。
为了自己也为了患者,奉劝医生还是戴上听诊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