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国医生“敬业”的优点,还是英国医生“擅长沟通”的优点,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弄得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应接不暇。
中山大学医学部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去年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各派一队高年级优秀医学生,到对方的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在异国体验“行医”,令这些未来的医学精英印象深刻。英国学生对中国医生的敬业程度和劳动强度深表敬佩,中国学生则感慨于英国医生对患者就诊感受的重视和医患沟通能力的高超。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大四学生Paul第一天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实习,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从没见过从早到晚有这么多病人涌进医院,你在英国医院绝对不会看到这种大场面。”随后的一个月,Paul受到更多的“震撼教育”,他发现每位专家在半天之内要看完四五十个病人,很多医生在下班时间仍然要进行手术,“这在英国是不可想象的。”
在英国学生眼中,中国医生很敬业,这当然是一个积极和正面的评价。相信这个评价也是发自肺腑的——有英国学生说:“中国医生在工作时间如此长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深受触动。”因此,我们似乎有理由引以为荣。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肖海鹏教授就毫不掩饰这样的荣耀:“为满足公众的就医需求,中国医院开展夜诊、夜间手术等服务,这对国外医学界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体现了医生和医院的社会责任。”
中国医生很敬业,很能吃苦耐劳,这肯定是一种优点。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是优点就该学习,这叫见贤思齐。但如果让英国学生选择,他们大概还是愿意做英国医生而不是中国医生。英国医生收入高是一方面,就算是同等收入,想来医生也愿意一天少看几个病人,一来轻松,二来可以更好地保证接诊质量。所以在英国,一名医生通常一上午接诊病人不超过20个。
去英国医院见习的中国学生发现那里的医生特别擅长与患者沟通,特别善于安慰病人,“有些医生在出诊时甚至握住病人的双手”.“以人为本”四个字老外做得比我们好,此情此景足以令中国同行汗颜。但想必有中国医生不服气——如果我们不是一上午要看四五十个病人,也能对患者多一些耐心。
因此,无论是中国医生“敬业”的优点,还是英国医生“擅长沟通”的优点,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弄得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应接不暇。新闻中说,中国医院较英国医院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中国的患者可以直接挂专家号,这在英国就比较难,英国的患者有病只能先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看不了才能预约大医院的医生。殊不知,在英国一般的病有家庭医生就解决问题了,不像我们这儿,什么病都得上大医院看才能让人放心。
如此看来,“中国医生很敬业”虽是别人对我们的由衷赞美,但也不值得沾沾自喜。吃苦耐劳作为一种精神应该鼓励,但过度强调“苦”并以之为乐,则不值得提倡。我们应从“中国医生很敬业”中看到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不足,而不是沉醉在外人的赞美声中,如此才有改革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