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视角 > 医生的健康谁来保障?

医生的健康谁来保障?

2013-07-11 11:06 阅读:118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网* 责任编辑:网络
[导读]   医生的健康,本是病人安全的保障,可如果医生自己都失去了健康,那么试问他们还拿什么去保障大众的健康?

 

  医生的健康,本是病人安全的保障,可如果医生自己都失去了健康,那么试问他们还拿什么去保障大众的健康?

  在短短一天内,竟有两名医生猝死的消息,这令医护人员高强度工作的话题再受关注。“中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毛翠华今早猝死于厕所,据说这两天太累了。大家一定要注意休息,命更值钱。”7月4日下午,网友“@拂晓庭院”发微博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一名医生猝死。

  而在7月4日夜间,噩耗再次传出。上海长海医院海宁分院的麻醉医生姚谨涵(网名@松子酒)猝死于值班室,年仅29岁。可以说,他们都是“累死”的。中大医院消化科的一位医生表示,“我们工作地点不固定,有时候在病房,有时候在门诊。而这两天,毛翠华一直在门诊给患者看病。她和另外一个医生,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一天下来每人都要看100多个病人。”而@松子酒则是值夜班时直接倒在了值班室。

  微博红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发博悼念:“人生无常,青年麻醉医生@松子酒,夜班猝死在值班室。他的最后一条微博是关于我的,而我从未和他有过交流。辞职的这几天从不曾有过的轻松,也会在半夜醒来习惯性摸床头手机,也会打电话问同事是否依旧忙碌。以前值夜班太疲惫时铃声响起,就会有一次早搏一阵心悸。天堂里没有on call。”

  而@松子酒的好友则发布微博称,“医者不识自医,在此也告诫各位同行在忙碌工作的同时,一定注意留心身体的变化!为了所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保重好自己。”不少医生网友纷纷转发评论相关微博,网友“依然0429”表示,“精神压力太大了,即使回到家里也常想着自己的患者还有什么没查到没想到的地方。”也有医生指出,当下医院的人员配比有问题,医务人员的增加远远比不上病人增加量。

  事实上,医生压力大已不是秘密。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社会高期望状态,长期工作紧张,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量。近些年来,医务人员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消息屡见报端,英年早逝、不明病因猝死的数量逐年攀升。“广东一医生手术前猝死”、“35岁医生猝死,生前常工作至凌晨”、“医生猝死在手术台前”……除了时刻需要补充新知识,手术、门诊排得密密麻麻,心头的责任感也让医生们精神紧绷。加上时不时发生的医患纠纷,更让不少医生觉得心力交瘁。

  针对医生的健康状况,2010年时卫计委门曾做过一次小样本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4032名被调查的医生中,1/4的医生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此外,63.03%的医生感觉比以前更累,61.89%的医生觉得社会地位下降,32%的医生曾遭遇过医患纠纷,近一半医生出现“职业倦怠”。

  究其原因,有政协委员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很多人无论大病小病都喜欢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医生连轴转。其实小病如果能在社区医院治疗,对医生、对患者都是好事,患者花钱少,还不用排队。”该委员建议**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引导患者养成小病在社区医治的习惯。

  对此,笔者深表认同。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例,1996年的时候,还是按照每天4000个门诊病人来配置医生资源;但是到2011年时,每天门诊量达到15000人,住院病人超过3000人。15年里来,门诊量是以前的4倍,住院病人是以前的3倍,但是配置的医生资源却没有相应上升。医生和护士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卫计委门的领导曾对笔者感慨,他认识的一个糖尿病医生,一上午要看100多个病人,平均2.4分钟一个。而医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健康状况堪忧。他呼吁大家关注医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医生自己都没有了健康,他们还怎么去保护大众的健康呢?医学界需要直面这个严肃的问题!”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