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由Steinman和Cohn于1973年首次发现,并使用“树突状”来描绘鼠脾内一群黏附细胞的形态特征。树突状细胞(DC)是识别内外抗原、调节免疫功能的关键因素,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还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树突状细胞(DC)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扼要综述。
1 树突状细胞(DC)基础研究现状
1.1 树突状细胞(DC)的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及鉴定
树突状细胞(DC)能直接活化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体内惟一能活化初始T细胞的抗原递呈细胞(本文所述树突状细胞(DC)专指与T细胞相关的狭义树突状细胞(DC))。体内树突状细胞(DC)分布广、数量少,为痕量细胞群,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的0.5%~1.0%,且难以分离和纯化。树突状细胞(DC)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一直是临床进行免疫生物治疗需要解决的课题。
1.2 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DC)具有非特异性免疫效应功能,可杀伤多种新鲜分离或培养的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递呈是T、B细胞作用的先决条件,借助树突状细胞(DC)高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Ⅱ类分子所递呈的肿瘤抗原肽,联合B7-1、B7-2、CD40分子共同作用,充分激活T细胞。初始型T细胞接受树突状细胞(DC)递呈的抗原后活化并增殖,促进其在肿瘤部位聚集以执行免疫功能。
近年,围绕树突状细胞(DC)建立的旨在增强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力的诸多措施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前沿。这类措施均以增强树突状细胞(DC)对肿瘤抗原的识别、递呈能力为核心。包括:
(1)体外用肿瘤抗原多肽,肿瘤细胞蛋白提取物、裂解物,凋亡肿瘤细胞,已致敏树突状细胞(DC)的分泌物负载树突状细胞(DC),可显著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CTL)、保护性免疫效应,并且已用于治疗荷瘤模型鼠。
(2)基因转染:将肿瘤抗原基因导入树突状细胞(DC),使树突状细胞(DC)自身表达肿瘤相关抗原,可延长免疫刺激作用时间,同时有利于抗原进入Ⅰ类抗原递呈途径,诱发CTL反应,该基因工程瘤苗制备方案颇具前景。
(3)肿瘤mRNA:研究提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mRNA可替代HCC抗原刺激树突状细胞(DC),诱发HCC的特异性免疫。目前,借助核酸扩增技术从少量的肿瘤组织中即可获取足量mRNA,再借助差异筛选等技术获取肿瘤中特异性mRNA用于负载、激活树突状细胞(DC)。
(4)细胞融合: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融合后可使肿瘤抗原表达在融合细胞上,共刺激因子作用后可直接活化初始型T细胞参与抗肿瘤效应。张浩等使用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与H22肝癌细胞体外融合制备的瘤苗,能抵抗H22小鼠肝癌细胞的攻击并诱导较强的CTL活性,能显著促进肿瘤组织中TNF-α、干扰素-γ表达及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2 临床研究近况
随着树突状细胞(DC)分离、体外扩增、培养技术的成熟完善,它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防止及移植排斥反应调控等领域的研究蔚然兴起。特别因其在增强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的重要作用而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重点。
近年,国内外开展了众多应用树突状细胞(DC)治疗HCC的研究。Ladhams等用自体肿瘤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DC)治疗不能切除的HCC取得明显效果。Lee等用破裂的HCC细胞产物负载树突状细胞(DC)治疗晚期HCC患者,Ⅰ期临床试验效果良好。Chi等发现常规放疗结合瘤内注射过继免疫树突状细胞(DC)治疗难治性HCC,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Kuang等将甲醛固定的自体HCC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DC)后用于预防术后复发的Ⅱ期随机临床试验,其效果较对照组显著。
近年,用AFP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制备AFP-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成功诱导出AFP特异性CTL,对表达AFP的癌细胞呈现出特异性的杀伤。但正常机体内AFP也有低表达,有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应用AFP负载树突状细胞(DC)的临床Ⅰ、Ⅱ期HCC治疗试验已于2006年在美国匹兹堡完成,效果良好。最近,一项应用人类白细胞抗原-A24+限制性T细胞表位诱导针对AFP特异性CTL的试验表明,新证实的AFP抗原表位可作为HCC免疫治疗的高效靶点,为应用树突状细胞(DC)进行免疫治疗HCC提供了新靶标。
另外,HCC患者MAGE-A基因族总的异常表达率高达86%,以MAGE-1、3修饰的基因工程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出对人HCC细胞株很强的细胞毒作用,可作为肿瘤疫苗用于治疗HCC。叶胜龙等以MAGE-1、IL-12、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IL-18等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并体外诱导出较强的对HCC细胞特异性杀伤,提示其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瘤苗在HCC防止中应用。Nakamoto等将自体外周血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后行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回输,结果发现树突状细胞(DC)在瘤周及瘤体内部存在达17 d之久,并伴单核及淋巴细胞的浸润,临床并未见任何血清学及自身免疫不良反应的依据,充分证实树突状细胞(DC)回输方案的安全、高效,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Evdokimova等发现健康人体内AFP特异性CD4+ T细胞反应率较低且为Th1型淋巴细胞,该类细胞在HCC中含量很低。为更好激活此类细胞,他们选择AFP蛋白与AdVh-AFP工程树突状细胞(DC)进行,结果证实AdVh-AFP工程树突状细胞(DC)较普通抗原递呈细胞甚至可溶性AFP负载过的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递呈能力更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
国内近年围绕树突状细胞(DC)开展的基础性研究亦很多。张毅等发现HCC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120ctn异常表达,且与HCC的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这提示可将P120ctn负载体外扩增的树突状细胞(DC)并回输对肝癌进行治疗。谢斌等证实了c-met、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将上述蛋白负载树突状细胞(DC)后对肝癌侵袭转移的控制提供了良好思路。大量研究表明:HCC的免疫治疗利用树突状细胞(DC)递呈肿瘤抗原可明显诱导抗肿瘤的CTL,临床效果良好且无明确副作用,基于树突状细胞(DC)构建的肿瘤疫苗已经成为理想的治疗肝癌的免疫辅助疗法。
3 结语与展望
随着恶性肿瘤抗原的逐步明确,治疗性的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将成为研究重点。免疫疗法的关键是针对肿瘤表达的特定系列蛋白,特异地消除肿瘤。涉及树突状细胞(DC)的各种免疫激活策略充分展示了其在HCC治疗方面的生物效能。综合分析发表的试验数据:大部分方案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制约免疫疗效因素的解决、基因工程疫苗应用的方兴未艾,在今后更标准化的治疗中,树突状细胞(DC)必将随其在HCC免疫治疗方面所占据的主体角色的日臻完善而发挥更大的临床效应。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别占比19.59%和24.87...[详细]
在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首位,约为46.08/1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