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儿科诊疗指南 > 儿童镇咳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儿童镇咳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2012-04-11 10:55 阅读:2340 来源:爱爱医 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 由于儿童抵抗力较弱,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极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这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最主要的主诉之一,在临床上接诊时当儿童出现这些症状,首先作为医务人员千万不要盲目选择一些镇咳药物服用。美国《小儿慢性咳嗽诊断与处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镇咳药

    由于儿童抵抗力较弱,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极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这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最主要的主诉之一,在临床上接诊时当儿童出现这些症状,首先作为医务人员千万不要盲目选择一些镇咳药物服用。美国《小儿慢性咳嗽诊断与处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镇咳药不应应用于小儿(<14岁),尤其是婴幼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指出:儿童(<14岁)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确病因前不主张使用镇咳药物;加拿大卫计委不推荐镇咳药物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

    但是临床上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较频繁时,有临床专家认为,如果此时用药须符合儿童呼吸道解剖的生理特点。儿童呼吸道发育不完善,气道狭窄,纤毛运动能力较弱,咳嗽和排痰能力差,当有感染或炎症时,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因此要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狭窄,溶解黏液及增强纤毛运动等作用,有利于儿童止咳祛痰。

    临床上治疗咳嗽的两原则

    止咳:控制或减轻咳嗽症状,当咳嗽没有明显的生理防御作用而严重影响睡眠、生活时应及时根据原发病,给予止咳治疗。止咳治疗又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种。特异性治疗指根据咳嗽的病因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给予合理的止咳治疗。非特异性治疗指不考虑病因因素而单纯以减轻咳嗽症状为目的。因为大多数的慢性咳嗽患者按照解剖诊断程序可以得到正确的诊断,因此提倡特异性的止咳治疗。

    促嗽:主要在咳嗽发挥着较重要的生理防御作用时采用,以提高咳嗽的效率,促进排出痰液等气道分泌物及异物。常用方法有按摩、拍背、雾化及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高渗盐水、N-乙酰半胱胺酸等。也可以用一些化痰药,把痰稀释一下,以便痰液排出和减轻咳嗽。咳嗽持续时间太久时,不论痰多不多,如果咳嗽剧烈难受,影响休息睡眠时,也可以适当用些安神药,使小儿能适当休息,以利于原发病的治疗。还要科学地认识慢性咳嗽,对慢性咳嗽作出合理的诊断,采用最合理而经济的治疗方法,为患儿解除病痛,儿童咳嗽的基本治疗方案提到,儿童咳嗽的原因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儿童咳嗽进行病因诊断时必须考虑到年龄、咳嗽时间、性质、相关的疾病状态和对特异性治疗的反应等。治疗时要慎重选择方案,如采用诊断性治疗应有时间限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到药店选择不含可待因、罂粟壳等麻醉性的止咳药加以镇咳,如非依赖性镇咳药右美沙芬等。

    常用镇咳药物的合理选择

    小儿一般不适合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可待因、喷托维林(咳必清)、右美沙芬(咳美芬)等,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气道管腔狭窄,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给予较强的止咳药,咳嗽虽暂时得以停止,但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上皮细胞的运痰功能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蠕动功能受到了抑制,痰液不能顺利排出,大量痰液蓄积在气管内,影响呼吸功能。

    联邦止咳露、奥亭中含有可待因,要注意服用剂量和时间,一般较剧烈的刺激性干咳可选用这类止咳药,但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使用。

    镇咳药只能起到短暂缓解症状的作用,痰多患者禁用强力镇咳治疗。一般根据其药理作用机制,将镇咳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中枢性止咳药,药物通过抑制咳嗽中枢,使其不能下达止咳的指令,这类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外周性止咳药,对支气管局部有麻醉作用,其止咳作用较中枢性止咳药差。

    选择止咳药还要考虑规格的合理性,剂型上应选择易吸收的口服糖浆,最好配有专用的量杯和安全瓶盖设计。不要给4岁以下的孩子服用止咳糖,因为止咳糖有可能会导致这个年龄的孩子窒息。小儿咳嗽适合选用兼有祛痰、化痰作用的止咳药,糖浆优于片剂,糖浆服用后附着在咽部黏膜上,减弱了对黏膜的刺激作用,本身就可达镇咳目的,服用时不要用水稀释,也不用水送服。

    单纯的止咳药物能够化痰镇咳或者止咳。但是有些止咳配方却会导致问题,尤其是当这些药物中含有多种成分的时候,抗组胺剂会让分泌物变干并且/或会导致困倦,临床医生一定严格把握用药指证。

    总之,对待儿童患呼吸道疾病咳嗽时,一定根据咳嗽的原因加以正确的分析,按照镇咳药物合理选择与使用原则正确使用,严禁造成医源性感染加重或引发其他疾病,对儿童身体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

    点击查看原文:http://www.iiyi.com/med/thread-2093874-1.html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