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一项针对基层医生的培训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国家卫计委扶贫规划中的全国22个省市区832个县,培训的对象为县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乡镇卫生院院长、县级和乡镇医疗机构影像专业负责人。整个培训项目共投入1000万元,计划历时5年。项目的初衷固然是好,但是仅仅是贫困县需要需要基层医生培训吗?
医疗扶贫的必要性
这一轮的培训主要是针对贫困地区,可以算做一种“医疗扶贫”.这当然很必要,医院和医生的整体素质,往往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越是贫困的地区,医生的业务能力越是值得担忧。几年前,兰州大学有位教授去一些贫困县的县医院走访调研,发现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一个都没有,学历最高的是自学的专升本。这样的现状,更印证了在职培训的重要性。
强基层 不仅要在贫困县
“看病难”是医改要***的主要难题之一。“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未得到改善。基层医生的短板并不仅存在于贫困地区,而有很大的普遍性。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医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诚:“我国48%的在岗医生不具备本科学历,千人口医师数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特别是基层非常薄弱。”所以,各地在推行“首诊在基层”的试点之前,如何尽可能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当然是最直接的办法。不过几年前,当时的卫计委在推行“走近西部”县级医生培训时,就曾遇到意料不到的状况,尽管培训是免费的,但很多基层医院却不愿意派人去学。有时一期培训班共有40人的名额,但一开始只报了20来人。免费培训为何叫好却不叫座?学员们坦言,基层医生没有不渴望得到进修机会的,但县级医院的人员缺乏和绩效考核带来的任务量压力使他们错失了许多培训机会。这当然是极端情况,但多少也能说明,除了短期的集中培训之外,改善基层医院的生态也至关重要。
基层医院对培训医生不够积极,是否还有院领导方面的原因?院长也有自己的苦衷。有院长介绍:“我们每年都派七八位医生到大医院进修,一个人一年要花几万元。可是进修回来,既不能解决临床问题,也不能开展新项目,总是强调我们的设备太落后,学来的东西用不上。”
如果医院的大夫们带着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问题来参加培训,学习以后能给医院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这样的培训谁会不愿意参加呢?如果以地方疾病谱和当地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为依据,安排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实践,这样的培训是不是会既叫好又叫座呢?
在现实中,优秀医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非常突出,因为基层工作累、待遇差、发展空间有限。特别在乡镇一级,有些医生甚至不是严格的专业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所以即便加大培训,提升的空间可能也有限。要快速提升基层医生的整体素质,最治本的办法还是补充新鲜血液。
要增加基层对新医生的吸引力,就只能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基层卫生人才“断层”,一方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低、待遇差,留不住人,另一方面是受人事制度、编制等制约,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尽管乡镇卫生院实行了绩效工资,但目前仍然低于同地区公办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工作压力却很大。因此,许多毕业生宁愿到民营医院打工,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即使去乡镇卫生院,也是为了享受政策,拿到编制以后,再想办法调出去。据了解,部分医学毕业生为了留在城里,不惜选择牺牲专业理想,从事药品代理、医疗器械推销等相关行业,甚至从事与医学一点儿都不沾边的职业,而且获得了比从医更好的报酬,被推为典范,引发其他毕业生的效仿,加剧了人才流失。
**愿意给钱去帮助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医疗事业,修医院用房,买设备。但是买设备以后是否能够很好地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不光要给基层医疗机构买硬件,还需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软件能力,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希望新一轮的基层医生培训能真正让基层医生获益,让患者获益。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