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社区医院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还差很远

社区医院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还差很远

2014-10-11 16:07 阅读:1656 来源:环球医学 责任编辑:李思杰
[导读] 提到社区医院,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医生水平差?设备落后?即便不是低端,也多少显得低调。事实上,社区医院也可以高大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的几家社区医院,内部装修布置一点也不比大医院逊色。外在形象高大上是一方面,内外兼修更重要。社区医院距离真正

    提到社区医院,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医生水平差?设备落后?即便不是低端,也多少显得低调。事实上,社区医院也可以“高大上”——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的几家社区医院,内部装修布置一点也不比大医院逊色。外在形象“高大上”是一方面,内外兼修更重要。社区医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还差很远。

    健康档案很给力

    广州市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勤俭表示,目前社区医院正在为市民建立健康档案,虽然广州市内医院还没有实现联网,但那是早晚的事,那时无论你到哪家医院看病,治疗情况医院都了如指掌,诊治更加准确。

    随着对社区医院投入的增加,以及政策力度的加码,社区医院的确获得了改头换面的难得机遇。通过改变自身的硬件投入和外在形象,也的确不难营造高大上的感觉。一改形象的社区医院,引来更多的市民的垂青,也完全可以期待。

    不过,对于社区医院而言,加大投入,改变形象,固然不可或缺,也未尝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起点,但仅仅是外在形象高大上起来,显然还不足以让社区医院真正改头换面。相反,社区医院唯有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居民的优势,让社区公众感受到真正的便利,并赢得其信任,高大上才算是具备了基本的前提。

    在这方面,社区医院在居民健康档案上的发力,倒是更加给力。公众对于当下大医院流水线式的诊疗服务,也早已表达了诸多不满,获得更加个性化、因人而异的诊疗服务,也是公众对医疗服务升级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当下流水线式的诊疗服务,基于充分的个人健康信息基础上的诊疗,当然更加客观恰当,也更容易避免误诊,而这一更优质医疗服务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自然是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完善。

    一只被拔了牙的小狗

    据国家卫计委提供给南方周末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8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5万个。

    然而,如今“舍近取远”的病患不在少数——宁愿在去大医院“恶战”,也不选择离家近的社区医院。不解的背后,直指社区医院信任度问题。

    在2003年SARS和2006年禽流感时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公共卫生状况和管理人群的特点有较好的掌握。

    在许多人记忆里,那段时光繁忙而充实,社区医院每天不断收病人、出病人。上级医院专家频繁出现在社区医院,带下面的医生拟定治疗方案,而社区医院的医师也不断磨练各种内镜、有创操作等技术,因此收入也超过同期二级医院许多科室的水平。

    而社区医院并未像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势头一直大好。逐渐地,一些药品开始被限制不得进入社区医院,紧接着无法再自主进药,除基本药物目录之外。

    这样的限制,源于2009年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消瘦。

    深静脉穿刺置管、轻微伤清创缝合、简单手术(体表脓肿切开引流等)等临床操作及检查、治疗手段都不允许在社区医院开展。而这些工作中常用、实用技术,涉及大量临床多发病、慢性病,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系极大。目前,大量业务废弛,患者被迫于二、三级医院忍受拥挤和排队以及时间上的消耗。

    基药目录里那些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统统写着“不明”的中成药从来不会缺乏,每天从社区医院后门扔出来的药品包装箱里,最多的还是中成药的包装盒。

    很快,社区医院的繁忙消失了。

    没有临床治疗,缺乏医疗设备,缺少必备药物,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社区医院迅速变弱,医生待遇也一落千丈。有医生经常自嘲:“社区医院失去了以前的检查、检验手段,失去了自行控制药物目录的权力,不被允许开展足够的临床业务,现在完全就像一只被拔了牙的小狗。”

    别样“繁忙”

    并非所有社区医院都遭到冷落,也呈现出另一种“繁忙”——跑家庭病床、访视残疾人,或者填写大量报表,伪造大量数据,然后就是无休止地开各种会,写下没一个字属实的各种慢病管理报表。

    每年上级对新发的慢病患者数量增加都有要求,以至于每个辖区的老年人现在基本都被扣上了慢病患者的帽子。完不成任务就使劲扣发奖金。

    一份原本简单的住院患者医嘱单却让社区医生们叫苦不已——要求在医嘱的第一格和最后一项医嘱的同一格内分别签全名,注明时间,医嘱之间无空格。许多社区医院还要求医生在所有医嘱单上签字、注明时间。

    因此,医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当一个医生收治新病人,尤其复杂病患时,他必须得为自己下达的两三页长的医嘱单写上几十个自己的名字。

    没人知道这有什么意义,可这种近似小学生作业的做法,依然在国内很多社区医院里“横行”着。当然,“NS、GS、RL”等公认规范书写代号也长期不许使用。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情况是人员紧缺,社区医生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临床工作的锻炼而无法成长和忍受空虚,一方面却又因为医疗之外的任务长期不堪重负。

    国家卫计委介绍,原则上,每3万——10万人口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过,截至2013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护比仅为1∶0.76.按照国际经验,社区医护比应达到1∶2或者1∶3.

    社区护士缺口非常大,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如康复、理疗、药剂、检验、影像等也存在较大缺口。实际上,我国社区医疗队伍还是在逐步增长的。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3年底,社区中心(站)服务6.5亿人次,较上年度增长8.5%.

    人才缺乏

    专科医生一贯被认为是有水平、能实际解决医疗问题的群体,而全科医生则是脑子里没指南、手里没家伙、只能靠一张油嘴滑舌去忽悠病人、开中成药发家致富的群体。

    其实,依照目前培养制度难以培养全科医疗人才,仅对大部分医学生而言,三级医院仍旧是最理想的归宿。

    每周70小时以上工作时间,天天学习,拿着比出租车司机更低的合法收入,还能谈什么呢?

    社区医院距离真正的“高大上”,还差很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