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妇产科诊疗指南 >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2013-11-11 16:50 阅读:3354 来源:爱爱医 作者:7****i 责任编辑:78322li
[导读]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内容预览: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止措施。相关性因素: 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内容预览: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止措施。相关性因素: 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未进行孕期保健、有妊娠并发症及孕产史、剖宫产、产程延长、无早接触及早吸吮等。结论 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 与多种因素相关; 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同时提倡早接触早吸吮等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产后出血是产科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的资料, 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 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1] , 严重者可造成失血性休克、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甚至死亡, 极大威胁着育龄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本院2006 年1 月~ 2008 年12 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观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并探讨预防干预措施, 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一般资料:产后出血110 例作为观察组, 年龄19~ 47岁, 平均26. 4 岁; 本组均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出血量计算采用称重法或容积法[ 2] 。选择同期无产后出血160 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等方面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P >0. 05) 。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 统计产后出血发生率、出血时间; 引起出血的原因; 观察孕期保健、妊娠并发症、孕产史( 经产妇、有流产史者) 、分娩方式、产程延长、巨大儿、早接触及早吸吮等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讨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血管硬化引起人体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功能减退, 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 导致机体营养状态差, 防御功能降低[2] 。高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杀力功能下降, 使机体抗感染抵抗力降低, 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繁殖。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定植、繁殖, 使DM 患者容易发生感染, 同时也极易发生医院感染[3] 。尿路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本资料可见, 尿路感染病原菌中, 大肠埃希菌占优势,有45 株, 为62. 50%。该菌多来源于肠道菌群,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 肠道微生态失调, 正常菌群发生定位转移, 导致机体发生内源性感染。
 
    大肠埃希菌表面的伞状物和菌毛可与尿路上皮细胞牢固结合, 使输尿管蠕动减弱并扩张, 尿液不能冲走细菌, 故细菌的粘附性是导致大肠埃希菌逆行感染的重要原因[4]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介入性治疗手段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肿瘤、糖尿病等复杂基础疾病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使CNS 成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5] ,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铜绿假单胞菌占4.17%, 该菌为多药耐药菌, 也是临床医师治疗的难题。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为1. 39%, 该菌是二重感染病原菌, 难以治疗, 但临床医师应注意区别是来源于尿路感染还是女性**分泌物, 因其治疗原则不同, 故在留取尿液标本时要避免**菌群的污染。

    糖尿病尿路感染危险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住院时间长、滥用抗菌药物、糖尿病未控制等是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值得临床医师重视[6] 。细菌的耐药性日益成为感染性疾病控制中的问题。本组资料显示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氯霉素、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48. 66%~ 75. 00%,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U TI 对舒普深、头孢噻肟、奈替米星及洛美沙星、呋喃妥因都有较高的敏感性, 头孢菌素由于毒副作用小可选用, 呋喃妥因可治疗症状较轻或ASP 患者可首选, 年龄大且长期卧床的病人, 经过普通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应考虑存在真菌的感染。

点击下载***: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