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复发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内容预览: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Pu)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PU复发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幽门螺杆菌外,男性、40岁以下、服用药物(非巢体消炎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季节(1、4季度)、精神饮食失调、未维持用药、愈合质量(s,期)、吸烟饮酒时Pu复发率高。结论上述因素是Pu复发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溃疡愈合后的维持治疗、保持生活起居与饮食规律、情绪稳定、戒烟酒等可减少溃疡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使多数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在4~6周内治愈,抗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使Pu复发有所下降,但仍部分患者复发,如何降低Pu的复发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在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治愈后的212例Pu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58例复发,现就Pu复发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报告如下: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某些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精神饮食(多愁善感、焦虑、失眠多梦、性格内向等,饮食无规律或暴饮暴食,进食生冷、粗硬、辛辣食物)、季节、继续维持治疗用药、愈合质量(S,,s:期)等因素与溃疡复发的关系。
患者有典型溃疡症状: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反酸、暖气和/或呕血、黑便,并经电子胃镜确诊的212例Pu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问1~2年,平均1.4年。Pu复发58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19~60岁,平均36.5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0例,胃溃疡(Gu)22例。
电子胃镜首次确诊为活动性Pu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雷尼替丁或奥美拉唑,常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内窥镜下溃疡面愈合为治愈。治愈后嘱患者每月来医院复诊,少数患者通过电话随访,若有复发预兆及时行胃镜检查。
讨论:Pu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慢性病,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地区,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0—12%。尽管有许多文献报道各种联合治疗方案对Pu有良好的疗效,缓解Pu的症状已不再困难,很多Pu患者无需手术则能达到治愈目的。但PU治愈后很容易复发,其停药一年复发率高达70~84%,本文复发率27.4%,与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关.。
本组资料表明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复发率仍高达27.4%,表明影响Pu复发并非单一因素,除Hp是重要因素之外,通过观察发现影响Pu复发的因素还包括:①年龄性别40岁以前易复发,与40岁以后胃黏膜逐渐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减轻有关;男性居多,正常男性壁细胞数为10亿而女性8亿,因而男性胃酸分泌量大于女性,加之男性饮酒、吸烟多于女性,破坏胃黏膜屏障,而诱发溃疡复发。②季节:一四季度Pu复发明显高于二三季度。因天气突然变化不适应,导致迷走神经失调,兴奋性增强旧J。③饮酒吸烟:酒精对胃黏膜有直接**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吸烟可以促使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影响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导致胆汁反流;减少胃十二指肠黏膜内的血流量,前列腺素合成。④药物因素:水杨酸类药物除对胃粘膜有直接**外,还抑制环氧化酶干扰胃十二指肠膜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了前列腺素保护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胃黏液生成减少,从而影响了黏膜的防御机能。⑤精神因素:情绪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胃十二指肠的血管收缩,粘膜血流量下降,削弱了黏膜的自身防御功能,从而诱发溃疡的复发。⑥维持治疗:若疗程短未维持治疗,胃黏膜修复不完善,胃黏膜屏障防御功能仍较弱可复发‘3 o。⑦溃疡的愈合质量14 o溃疡完全修复愈合则再生黏膜上皮组织具有完整的防御能力,初愈的溃疡虽然上皮完整但组织结构明显不正常,不同溃疡愈合质量,溃疡复发率有很大差别。
在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蛋白质代谢的生理平衡受到破坏,分解代谢加速,尿氮...[详细]
消化道是维持机体营养的最符合生理的途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矿物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