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体报道,由物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使得大脑扫描速度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七倍之多。研究论文发表在12月20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在论文中,一名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和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及牛津大学的同僚们描述技术改进可以让全影3D脑扫描在不到半秒的时间内完成,而不是一般所需要的2到3秒。
首席作者物理学家大卫-范伯格(David Feinberg)是伯克利加州大学海伦·威尔斯神经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他说:“当第一次用该技术时,真是快得难以置信,就好像从螺旋桨飞机到喷气式飞机的转变。这是质的飞跃。”
对于神经科学,快速扫描尤为关键,它可以捕捉到大脑内的动态行为。
范伯格说:“当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对大脑进行研究时,填充满整个3D大脑图像大约需要30到60幅的图像重复数百次才能完成,就像组成电影的无数帧,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是一部3D电影,通过多路技术可更高速的获取图像,一个高频帧在很短的时间里可获得更多的信息。”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放射医学、神经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及心理学教授马克-雷切尔(Marc Raichle)博士补充说:“大脑是一个活动目标,因此对这一活动性目标取样越精确,对大脑动态活动了解就越透彻。”
范伯格说,超高速成像技术对整个现代核磁共振扫描领域内各研究机构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此外,大幅度推动了神经成像的发展,该研究直接影响人类大脑联络图工程的进度。该项工程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于去年创建,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和结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1200个健康成年人,系统地收集描绘人类大脑联络图
华盛顿神经生物学家该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大卫-范-埃森(David Van Essen)博士说:“当时,我们向人类大脑联络图工程递送了我们的资助计划书,我们热切希望从研究对象身上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因为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向实现工程目标迈近一大步。这对于我们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数据非常关键,从而我们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大脑电路图——如何建立以及它们怎么运作。”
核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探测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因为在血液中的氢原子与在骨骼和组织中的氢原子反应有差别,这样计算机可以不用敏锐的X光就可重现人体内部的景象。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