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学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2017年1月9日,掌上医讯记者拜访了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影像教研室常务副主任——王晓东主任医师,就介入治疗的发展和医学创新等话题进行了访谈。
王晓东主任
专家简介:王晓东,医学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影像教研室常务副主任,介入治疗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2010年-2011年美国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肿瘤介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任纽约州立大学下州医学中心客座副教授。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掌上医讯:介入治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晓东主任:介入治疗不只是在中国,在整个全球发展都非常迅猛。就我从事的肿瘤介入治疗领域,这几年针对不同病种,涌现出许许多多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我想近年来影像引导手段的进步对介入治疗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前的介入治疗主要是针对血管造影机引导的微创治疗,现在的介入治疗学不单纯是二维透视下和DSA引导的介入治疗,我们还有三维的影像引导手段,包括CT、超声、核磁等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都在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经皮多影像引导的肿瘤消融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椎体成形术等,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治疗价值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同行医生及患者的认可。
掌上医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介入治疗手段有哪些呢?
王晓东主任:临床上,肿瘤的微创治疗手段是非常多样化的。如果按照影像引导手段来分,有DSA引导的介入治疗、CT引导的介入治疗、超声引导的介入治疗、核磁引导的介入治疗。如果从治疗用途上分,包括针对肿瘤的介入治疗技术和针对肿瘤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技术。针对肿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有经动脉途径进行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灌注化疗术,和经皮穿刺途径进行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等,对病变进行局部的灭活。针对肿瘤并发症的介入治疗,主要指肿瘤导致管腔堵塞(如食道、胆道、气道梗阻)、出血,或肿瘤引起的严重疼痛等并发症,进行一些微创介入的处理:如管腔的再成形术、引流术、止血栓塞术、神经阻滞术等缓解肿瘤所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也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掌上医讯:介入治疗相比于传统治疗,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王晓东主任:就传统的肿瘤三大类治疗手段(外科、化疗、放疗)来说,微创介入技术实际上属于微创外科范畴,但相比于开放性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最主要的特点是创伤非常小,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创面。其次是疗效确切,对于一些相对早期的肿瘤,如早期肝癌、肺癌、肾癌等,经皮消融治疗可以做到类似手术切除的根治性治疗效果,对于晚期肿瘤、如进展期肝癌、胆管癌、肺癌等介入治疗也能提高局部控制率,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因为微创,所以并发症也小,患者恢复很快,多数住院时间只需两三天,甚至手术当天出院。
掌上医讯:近些年,您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方面,这期间有什么成果?
王晓东主任:我的研究方向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微创介入诊疗的三维影像引导方面,通过各种三维影像引导技术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微创治疗技术(包括经皮消融术和TACE术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外胆系肿瘤的微创治疗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包括优化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和改良的肝动脉泵植入术,尤其是对于肝门胆管癌,这种临床上非常棘手的病种,通过这些微创治疗技术让患者肿瘤快速退缩,肝功能得以改善,生存期显著延长,甚至有三分之一局部进展期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掌上医讯:对介入治疗今后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望或愿景?
王晓东主任:我从事肿瘤介入治疗领域的工作近20年,也是肿瘤介入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我充分见证了这二十年肿瘤介入的发展历程,对肿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我相信随着影像引导手段的完善,各种介入器械的完善和介入技术的成熟,微创介入治疗会有很宽广的发展前景,适应症更加广泛,循证医学数据更加完善,临床应用更加普及,让更多肿瘤患者通过精准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获益。
掌上医讯:在2016年“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中,您获得了“青年创新奖”,可否分享一下您在创新方面的体会?
王晓东主任:我觉得医学领域的创新是在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对患者信任的尊重,怀着感恩的心,追求医疗服务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医学上的创新绝不能是单纯的突发奇想,它一定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疾病本身有充分的认识、对某一领域的治疗手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产生的技术创新,最终才能真正服务于患者,转化为患者的生命价值。
掌上医讯:您曾说,医者应秉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对于这句话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晓东主任:我想绝大多数医生都是秉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从事这个行业。也就是说医者必须有一颗同情心,用同情心来完成和对待我们的工作,帮患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我们只有怀着这样一颗同情心,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把每一项治疗工作做到至臻完美。同时,医学不能解决患者的所有问题,我们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人文方面的帮助,让患者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救治和抚慰,体现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