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医药资讯 > 孕期哮喘管理的个体化用药

孕期哮喘管理的个体化用药

2012-02-10 09:26 阅读:1137 来源:柳叶刀 责任编辑:申琼鹤
[导读] 在近期Lancet上,Powell及其同事报道了使用呼出气一氧化氮(NO)作为炎症监测指标来调整哮喘管理中的用药。呼出气NO可被视为一项生物学指标,它运用于哮喘管理是指导哮喘个体化用药跨出的重要一步。个体化用药即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的药物给予合适的患者。在

    在近期Lancet上,Powell及其同事报道了使用呼出气一氧化氮(NO)作为炎症监测指标来调整哮喘管理中的用药。呼出气NO可被视为一项生物学指标,它运用于哮喘管理是指导哮喘个体化用药跨出的重要一步。个体化用药即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的药物给予合适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哮喘的管理已经实现了个体化,因为内科医师会选择药物、确定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年龄和对用药装置的配合能力确定给药的方式。此外,国内和全球指南都会协助内科医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来调整个体化的治疗。哮喘患者的一些疾病特征和生物学指标都可用于确定治疗方案和调整治疗的根据;然而,利用遗传学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依据尚未被确定。

    Green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显示,以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为依据来调整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可以使哮喘的急性发作率降低50%。几项研究已经尝试用呼出气NO浓度的监测来替代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监测。截至目前,呼出气NO监测对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率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Gibson指出了研究设计中的几个薄弱环节,并提出一种更优良的计算方法,使呼出气NO浓度的监测更好地运用于调整孕期哮喘的治疗中。

    孕期哮喘管理指南与所有哮喘患者的指南标准化管理相似,也是采用药物的分级治疗。Powell及其同事对220例患哮喘的孕妇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传统的哮喘管理方法和用呼出气NO浓度监测为基础的哮喘管理方法。研究表明,使用基于呼出气NO监测的经过验证的计算方法进行管理的治疗可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加重的频率。首先,值得称赞的是,研究者承担了一项孕期受试者的研究,而以往这方面研究的直接结果很少。其次,值得信赖的是,研究者谨慎地评估了以前运用呼出气NO监测的研究和运用经校正的呼出气NO浓度监测计算方法来调整治疗决策。

    研究中计算方法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根据呼出气NO的浓度监测来调整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其次,作为哮喘的补充治疗方法,长效β受体激动剂的剂量是根据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评分来调整的。Powell及其同事的研究主要发现是孕期哮喘患者,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法,使用计算方法应用于调整治疗的结果是增加了吸入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比例(女性68.5% vs 42.2%),平均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更低(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使用β受体激动剂患者的比例增加(40.5% vs 17.4%)。部分(而非全部)的哮喘专家担心β受体激动剂用于哮喘患者中的安全性。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哮喘患者在孕期使用β受体激动剂可使母亲和胎儿均获益。特别是这种计量法可减少中度和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发生率的RR 0.496,95%CI 0.325~0.755,P=0.001),提高母亲的生活质量,降低新生儿出生后的住院率。
 

    此项发现意义重大,但需要进一步权衡利弊才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怀孕期间,主要负责患者药物使用管理的是产科医师。虽然这些医生精通于孕期药物的使用,但对一些有助于哮喘管理的监测技术如肺功能检查、呼出气NO浓度检测及标准问卷的应用可能并不那么熟悉。因此,对于诊所医生、产科医生和初级保健医生而言,要理解这篇报道中方法的益处,需要熟悉这些技术或与应用这些技术的哮喘专家进行交流。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然后再应用于目前的疾病管理是可能实现的。在呼出气NO检测的运用过程中,研究者和哮喘专家也认识到这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包括对医疗机构为确保技术可靠性的培训,检测可靠性的评估,以及重复检测过程中的变异度,以确保呼出气NO检测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Powell及其同事的研究提出了重新评估孕期哮喘的传统管理方法,以及重新评估呼出气NO检测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呼出气NO主要用于指导调整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作用;然而,此前的研究也证实了其在哮喘的整体分级治疗(包括非激素药物治疗)中的局限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