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开诊所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不干了。
在他语速颇快、情绪激烈的讲述中,我慢慢拼合出了事情的缘由:诊所关门和这次的严查有关,也和新农合的政策有关。
每个诊所,每年只准挣一万元
据他说,实在是干不下去了。执行基药零差价的诊所,每一年的基药补助只有区区1万元左右,不论诊所大小、人员多少,统一都是这个钱。小诊所还好维持,越是大的诊所,赔的越多。作为一个医生,即使是最基层的医生,谁甘心每年只挣一万元?
怎么办呢?只有偷偷进点非基药,加价卖。明知道这是违规操作,但为生活所迫也只能如此,卫生局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平时不太追究,但是,一旦政策紧的时候,就会突击检查、罚款,每年1万元的基药补助,至少要被罚没一半。
违规被罚、被罚后只能继续违规,猫鼠游戏恶性循环。即便如此,在过去的几年中,至少能在罚款和创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维持正常的生活还是没问题。
严查后,损失惨重
他接着说,今年,查的太严了。4月底的一天中午,在卫生院人员的带领下,卫生局的稽查突然降临诊所,二话不说直奔药房,把所有的非基药通通装箱打包、连同他一起带回了卫生院。尽管都是老熟人,但这次的检查刚性十足,求情没用。
在卫生院的一个办公室里,他看到好几个垂头丧气同行。被批评一通后,要求当面写出检查,保证以后不卖一盒非基药,否则将重罚。同时被告知,这次没收的药过一段可以领回去,算是频繁严查开始的提醒,以后不要心存侥幸。
讲到这里,他有点激动。差不多两个月后,他去领药时发现,没收的药之中,价值高的都没了,只剩下感冒通之类不值钱的药。谁也不知道那些药去哪了,当然没人知道!据他估计,这次损失差不多有一千多元。
卖非基药,别找诊所了
冷静不下来的这位医生接着说,医改,越来越严,越来越正规,那干脆把他们纳入事业编制吧!但是可能吗?诊所的设施是公家的,但身份在体制外,只让干活,不让赚钱,又没保障,这种工作有什么前途?
另外,在目前的严查下,来诊所拜访的业务员越来越少了,今年只见到三个,两个推抗生素的、一个卖保健品的,即使活动力度大、礼物诱人,也不敢进货,罚怕了。
可预见的将来,严查必然成为常态。不挣钱,没意思。违规多少挣点钱,也被罚没了,不如不干。这并不是个案,据这位朋友介绍,有不少同行看不到前途,都选择关门。
行业整顿没错,出发点非常正确,毕竟基层药品使用使用关涉到的是新农合自己的安全。但是,在严查之时,是否想过,一些不合的政策限制,切断了基层医生的创收来源,却没有解决他们合理的收入,长此以往,谁还会再干活呢?
长期以来,诊所满足的基层尤其是乡镇居民常见病,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贡献,如果大部分基层诊所都选择关门了事,谁来满足周边居民的就诊需求呢?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