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学术论文造假问题一直存在,但在当下中国,尤其是中国医疗界,学术不端行为却已成灾。“去年影响很大的退稿事件,大部分论文来自医学界。”旁听3月8日政协科协组会议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表示,“这跟‘唯SCI’的科技评价有关系。”
尚勇说,非要让医生写论文,许多人写不出,就找第三方帮着写。这就乱套了。其实医生能看好病就是高水平,不必要看他的论文。今后评价科技人才,应该是多渠道、多主题的。
其实,今天中国发表的绝大多数论文,并没有真正促进知识的创新或者技术的进步。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曾直言:我国发表在SCI上的论文,有用的不到15%,大批都是垃圾论文。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供职的人都清楚,大部分论文的生产并非科研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评奖或职称评定。手段和目的本末倒置,构成中国学术论文制造最大的困境。
因此,对于医生的评价机制应该进行调整,应设计更加符合可操作性的评判方式。在考核、职称评定方面,应该降低论文发表要求;对于研究型的科研岗位,根据不同的学科,亦需要设计不同的规范和标准,不能一刀切了事。
另外,谈到人才资助,尚勇表示,科协最近推出了一个“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经学会推荐,科协每年资助200名32岁以下的科学家。“一人一年给15万,连续给3年。45万怎么花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