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还不退热?”看着38°C的体温,他的眉头一皱。可就在一小时前,当他走进诊室的时候,体温还是39.3°C,浑身打着寒颤。经过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治疗后,当我以为病情初步在好转,病人应该高兴的时候。我却吃惊的发现,他的要求是“痊愈”而可能并不是“好转”.
在当下医疗行业,这样不可理喻的病例何其多!
“怎么肚子还痛啊?”可是时间才刚刚过去了2小时而已。“怎么今天还拉肚子啊?”可今天才仅仅是治疗的第一天而已。“吃了你的药怎么还咳嗽啊?越吃越咳! ”这也仅仅是你开始接受治疗后的第二天。
毫不夸张的说,医生们现在最大的敌人之一是逐渐失去的耐心。
如果耐心是一种美德,那么今天这个社会正在失去这种美德。如果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那么今天我们无疑正在慢慢变笨,只因为丢失了耐心。
医疗界正是这样一个失去耐心的重灾地带。
现在,受欢迎的是懂得止痛止泻退热的医生。一针下去退了热的,就是好医生。一包药下去,马上止泻的,是好医生。你肚子痛,马上给你止痛的,当然也是好医生。如果这种标准成立的话,就医者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据此反推出“坏”医生的模样。
但很多时候,医生是不能过度迎合病人要求的,否则可能会闯祸。
肚子疼或者牙疼的病人来看急诊,本人和家人都很着急,强烈要求医生尽快打**之类的止痛针。然而,疼痛的原因可轻可重——急性心肌梗死、重症胰腺炎、肠穿孔导致的腹痛或牙疼等。如果未查清病因,就轻易高强度的镇痛,病人误以为危情排除,急着回家。就很可能因此漏诊,患者甚至因此搭上性命。
一位腹痛、额头冒着黄豆大冷汗的病人,他说自己是“胃痛”,要求你打止痛针。庆幸的是作为接诊医生的我,第一感觉是这种痛有点非同寻常,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检查结果出来是心肌梗塞,当天就送进了手术室。
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不仅只是一般的感冒,比如还有结核病、各种病灶感染、非感染性的疾病——肿瘤等等可能。如果医生过于迎合病人,草率而无原则的退热就有可能会遮掩真正的病情,容易造成误诊,使疾病被拖延。面对着反复发热的病人,医生的考虑点往往集中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时常需要观察发热的症状,来进行疾病的鉴别。但病人更关心的却是——什么时候你给我退热?
很多腹泻都是因为肠道消化功能不好或者受凉引起,严格意义上来说,不需要专门的止泻或消炎。但如果你不给患者尽快止泻,很多人可能就会“不高兴”,认为你是一个糟糕而无能的医生。 就像前不久那个轰动一时的南航急救门事件,腹痛的男主角因为不给自己止痛而感到愤怒,误以为医生在怠慢和不作为。但他显然忘记了,疾病需要一个观察的时间窗,医生也不是你的私人医生,只是病人已经习惯了“VIP”走绿色通道的感觉。
当病人因为失去耐心,不肯给医生们足够的、必要的观察时间,不断的通过愤怒粗暴的语言给医生施压。问题就来了,如果病人不幸的是遭遇了立场不坚定,甚至是曲意迎合的医者。很普通的疾病,就大剂量的激素冲击疗法,两联、三联抗生素静脉输上。甚至包括中医也不能免其俗,数十昧大包围大剂量的方子现在都不少见。一切都是因为输给了耐心的结果。
看看屏幕上那些国产的医疗剧在宣传什么?主角们都是妙手回春的神医,只要一出手灌药**,本来奄奄一息的病人突然就生龙活虎起来。手术室的抢救,只要主角上场,尽管过程惊心动魄,结果却毫无悬念——都是医者绝对的胜利。
因为输不起,才失去了最尊贵的耐心。或者说是因为失去耐心,才变得输不起,变得暴躁,像一点就燃的**包。但无情的事实是,疾病却是最考验一个人耐心的事物。你越耐心,慢和静得下来,结局越好。你越急躁,像好斗的公鸡一样,不断给自己和医生压力,结局越可能糟糕。
在生病的世界里,人们容易误以为,自己是最惨最病重的那个,需要医生第一时间接诊,需要医生马上妙手回春。但这种妄想,却经常被无情的现实世界所粉碎。因为在医生眼里,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做最佳的安排。有时候离你很远,是因为庆幸的是你不属于重症病人,不属于“重点关注”对象。所以,千万不要矫情的觉得受到了怠慢,事实真不是像你想象那样的。
经过护士的分诊,你需要排好几个小时队,才轮到你看病。你是应该感到庆幸,还是不幸?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很多病人会因为这种“怠慢”而感到不可接受。
有头脑剧烈撞击病史的病人拍片检查完毕,结果安然无恙,本来应该松一口气,好好庆祝一下吧!但他却蹦出一句,怎么结果是阴性的?医生,你浪费了我的钱,早知道就不拍了!
最大的麻烦之一是,你把病人想问题的角度往这边扳,却有强大的无形力量把它往那边扳。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在这个只能快不能慢的社会,身为医生的你会很容易被病人逼疯。
浮躁和飞速的社会,需要医生更富有耐心,用自己的耐心让病人冷静客观下来,接受这个世界的生老病死。尽管,这一切相当不容易,但我们毫无选择,因为这是一门不能急躁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