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治疗进展》内容预览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多呈恶性,具有难治性、易局部播散和复发等特点,大多数患者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特别是转化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胶质瘤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以手术切除为基础、结合放疗、化疗、免疫、分子靶向等疗法的综合治疗策略,且逐步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尽管治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患者预后有了较大改善,但胶质瘤治疗仍缺乏突破性进展。探索胶质瘤创新诊疗技术,一直是神经外科学的研究热点。
一、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是胶质瘤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方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美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指南(NCCN)》、《欧洲临床指南》、《中国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胶质瘤诊断及治疗共识》均强调应将手术作为胶质瘤的首选治疗策略。手术目的在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延长生命。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是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手术切除的范围、彻底程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是预后的独立因素。
脑胶质瘤位于脑实质内,且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缺乏肉眼可分辨的组织学边界,仅依靠经验和视觉观察(肉眼全切除)判断切除程度往往不准确,一般不超过肿瘤的影像学边界。所以,尽管显微手术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术后早期 MRI 复查证实仅 60%左右的脑胶质瘤可以达到影像学全切除。近年来,伴随着显微神经外科与功能影像学技术的迅速提高,胶质瘤手术治疗正在加速由“解剖模式”向“解剖-功能”模式转化,在向“保障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切除肿瘤”这一目标进一步地迈进。
目前,已经采用的手术新技术主要有:(1)术前应用功能影像学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2)以神经导航为主的“影像学引导手术(IGS)”的手术计划制定及术中应用;(3)唤醒麻醉技术在术中的安全应用;(4)术中成像技术,包括术中超声、术中 MRI;(5)以直接皮层电刺激技术为代表术中脑功能定位;(6)术中荧光造影及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技术或单独应用,或联合使用,实现了术中精确、高效定位脑功能区,纠正术中脑移位,发现残余肿瘤,实时反馈肿瘤切除程度, 从而达到脑胶质瘤的根治性切除和邻近正常脑组织定量保存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但是,脑胶质瘤弥漫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单纯手术尚无法达到疾病的根治。规范化、个体化的辅助放化疗方案及生物治疗新技术研究仍是神经肿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脑胶质瘤治疗进展》完整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