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医生退居‘二线’远程操作,机器人大夫手拿手术刀,在无影灯下为病人切除病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故事,但现在在我们身边却真实地发生了。5月14日,中国首个“机器人微创临床基地”落户北京二炮总医院。一台叫做 “达·芬奇”的机器人,为一名51岁的患者进行了切除子宫内膜癌手术。
无影灯下,近1.8米高、身穿银灰色衣服的“达·芬奇”开始工作,它在患者的胸腹部上切开了3个仅1厘米长的小孔,然后将手臂上安装的内视镜缓缓放入患者腹腔,通过三维成像系统,在后台操控机器人的医生可以看清患者的腹腔结构,然后遥控机械臂进行360度的灵活动作,切除肿瘤。2小时40分钟后,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至今,这一新型“武器”已成功完成妇科肿瘤切除及妇科疾病手术近30例,而且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手术机器人,也从这里开始逐步推广至全国。
王澍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这项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还没有在更大范围内铺开,但是运用机器人来做手术,能使患者的创伤减小、出血减少、恢复加快。一些年岁大,身体耐受不了开放性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手术。而且通过内窥镜可以使手术的视野更大,看得也更清楚。同时在手术中,人手不便通过的狭窄地区,机器也显得更为灵活。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慢慢进步的,科学更是这样。现在还不能说机器人手术就比开放性手术好。机器人手术就像微创手术一样,是利用窥镜来了解病人身体内的情况,如果操练不熟练的话,很可能会碰到不该碰的器官、损伤大血管等,或者适应症选择不当,给并不适合这种方式的人进行了手术。
目前,可以说这是医疗领域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是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还要取决于设备的进步以及医生的熟练程度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