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胡亚伟同学Nature首发性成果 探索新型人冠状病毒感染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解析了近期出现的新型人类冠状病毒 MERS-CoV 的致病分子基础。
疫苗接种是目前对抗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最有效的治疗测试。许多的抗体都是通过靶向 RBD ,破坏病毒受体结合来中和病毒活性。新研究为未来开发新型 MERS-CoV 中和抗体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数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George F. Gao)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其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结构免疫学,尤其是有关 T 细胞识别、艾滋病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递的机制的研究。在《Nature》、《Nature Medicin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140 余篇。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胡亚伟,在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教授指导下,一直从事人高致病性病毒的研究。2013年7月7日,以她为并列第一作者的论文《高致病性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与其细胞受体CD26结合的分子基础》,发表在世界自然科学最高级别的学术期刊Nature上。该文章阐述了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与其细胞受体CD26结合的分子基础,为人类了解冠状病毒的分子结构,找到防止该种病毒感染的手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东新发现的新型人冠状病毒MERS-CoV,可以引起人体严重的肺部疾病,很可能成为继SARS-CoV之后的第二大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最新的研究表明人CD26分子(又称作二肽基肽酶4)是MERS-CoV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病毒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与CD26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介导病毒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并诱发膜融合,由此起始病毒的初始感染,但MERS-CoV如何识别细胞受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在研究中,胡亚伟和合作者们解析了MERS-CoV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以及该受体结合域与CD26受体分子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从而在分子层面展示了两者之间的特有结合模式。还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手段测定了病毒RBD和CD26之间的亲合力,发现KD=16.7 nM.结构表明,MERS-CoV的RBD由核心和外部两个亚结构域组成。核心亚结构域与SARS-CoV的刺突分子同源;但外部亚结构域呈现为由β-折叠片构成的独特的结构单元,识别CD26分子"β-螺旋桨"样结构中的IV,V桨页片。两者的互作主要由一系列亲水氨基酸介导完成。进一步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以MERS-CoV为代表的、不同的beta-冠状病毒很可能具有结构上相似的核心亚结构域,但差异显著的外部亚结构域,并通过后者实现一些病毒特异的致病过程,如受体识别。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 MERS-CoV )是近期出现的一种新型高致病性冠状病毒。不同于大多数的冠状病毒仅引起轻微的呼吸系统疾病, MERS-CoV 感染可以引起人类重症肺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伴随肾衰竭。与 2003 年爆发于全球由 SARS-CoV 病毒导致8000多人感染,超过800人死亡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性肺炎, SARS)患者非常相似。
近期有研究证实人类 CD26 是 MERS-CoV 的细胞受体。 MERS-CoV 刺突蛋白与 CD26 结合介导了病毒附着宿主细胞,病毒与细胞融合由此触发感染。
而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报告了 MERS-CoV 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 RBD ),以及它与 CD26 构成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采用实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对 RBD 与 CD26 的结合进行了分析,由此揭示了 MERS-CoV 与受体 CD26 结合的分子结构特征。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