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调整,基层医生面临4项重点任务!
基层医疗迎来巨变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最关注的是疫情防控的调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政策下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疫情3年我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但调整之后,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该怎么保障?后续就医会不会受到影响?
12月7日,继疫情防控重大调整后,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对新冠诊治做出新一轮部署,整个基层医疗迎来巨大变动。
新冠3年,基层医疗一直被“不得接诊十大症状患者”的规定限制,但如今,随着政策的改变,这类不允许被接诊的患者又重新交给了基层医疗机构,广大的基层医生新任务已经下发:
1.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引导患者到基层首诊
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需对辖区的老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根据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健康分级管理。
若发现患者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家庭医生引导指导患者去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就诊。
2.基层落实首诊制,承担分诊、转诊工作
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重点人群,基层医疗机构要及时指导他们进行抗原检测,若结果呈阳性的,则应该根据分级原则进行管理和转诊。
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或居家自我照护,必要时给予口服药治疗,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
高龄行动不便的,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原则居家或在养老机构就地治疗,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不转出集中救治。
若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则应当在医联体牵头医院指导下,及时转诊至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3.随时做好新一轮的检测准备
优化核酸检测后,抗原检测成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国家要求,各地要对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和抗原检测试剂盒。
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及时指导重点人群进行抗原检测,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建巡诊小分队,上门为抗原异常者采集核酸。
这也就意味着,以后的核酸采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相对固定的场所,转变成了多点工作。
4.重点人群摸底、监测和分类管理
国家明确,基层医疗机构要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并将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特殊人员健康监测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
同时,对辖区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签约人群建立台账。
这与基层医生平时的家庭签约、公卫工作可以结合开展,但基层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责任显然与之前不在一个级别。
国家还明确,通过一封信、告知书、设置热线电话以及新媒体网络等方式,将基层联系方式通知到每一个重点人群,基层医生更要做好随时待命的准备。
这样的安排,不管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还是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广大的基层医生刚刚从之前的抗疫节奏中走出来,又到肩负起新的重任,继续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也许,接下来一段时期,基层医务人员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和政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以适应基层医疗任务的变化。
爱爱医综合整理自国家卫健委官网、乡村白大褂
转载请备注来源,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