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被砍伤医生抢救无效不幸辞世,毫无意外地触动了医疗卫生界的敏感神经。实际上,自陈仲伟被袭消息传来开始,医疗界同行已经是一片哗然与痛斥,本已积聚的社会情绪迅速被点燃。网上一张张悲伤的照片,用黑丝带作为头像的社交媒体,与其是在诉说着一种悲伤与难过,倒莫如说是在诉说着一种不平与愤懑。
一位温婉的医生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如是说:一个晚期癌症病人的死亡,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广州一位德高望重的主任医师活活被砍死,只有同行们在默哀,主流媒体却一片沉默。这个**,病的不轻,不想再说些什么,在从医路上,且行且珍惜吧。全国仅有282万医生,按目前这个形势,以后只会越来越少。大家还是加强锻炼身体,少生病吧,以后看病会更难了……
另一位医生在社交媒介上写道:一早上起来整个朋友圈都是黑丝带,感觉很心痛,但更多的是无力,所有的这些愤怒和悲伤都出不了这个圈子。随便打开一个新闻app,头条不会是陈主任。明星随随便便就可以上头条,而这类的事情真的只有我们学医的在关注。陈主任,一路走好——
这两段感言,能代表普通医务工作者在这一事件面前的不平感和无力感,颇能引起共鸣。除了对“主流媒体却一片沉默”持保留态度之外(事实上,包括新华网在内,截至写稿时可以搜索出900多篇相关报道),这两位医生朋友对此事的看法确实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同——此类恶劣的伤医事件对医疗行业的打击和损伤不容低估,其伤害的不仅仅是医师陈仲伟个人及其家属,而是数以百万计的医疗工作者的职业安全感和尊严。从长远的角度看,它会严重损害到整个社会的医疗安全保障。
按传统套路,要反思的首先又是有待改进的医疗制度、亟需提升的医院安全设施和精神病的公共管理制度。需要反思的还有越来越极端的医患关系,以及在这些事件中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体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终归只是一个极端个案:一颗二十年之后变黄的牙引发的血案,是什么样极端的性情的人才能制造出来?一个有着精神病史记录的凶手制造出的惨案,不具备承担起海量反思和总结的价值。远离这件个案,去寻找原因,是大而化之的缘木求鱼,无助于认清这起悲剧的本质。
相比而言,仔细研究行凶者这类“持久的妄想症障碍”患者和行为方式,完善医疗单位医生的保安及***保护等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防范和解决方式之一。但仅依靠安全手段来提升安全感不失为应急之举,只强化一面而忽视医患天平另一端,真能给医生们创造一个安全行医的环境?这就像是面对洪流,固然可以不断加固大坝挡住,但若水源不停、不及时疏解洪水恐怕也非长久之计。
无论什么情形下,培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增量依旧是化解问题的关键。医生群体、媒体、大众都需保持一份克制理性与公共责任。当然,也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对蓄意的伤医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