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头条 > 又一省解放论文评医生职称!

又一省解放论文评医生职称!

2015-07-09 14:35 阅读:1044 来源:foreverMS 责任编辑:李思民
[导读] 继安徽、陕西降低卫生系统人才评职称中的论文权重后,近日又传出消息,湖北卫生系列副高级职称将进行分类评审改革试点,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呼吁更多地方解救临床医生于论文水火之中。

    据媒体报道,最近湖北省决定对卫生系列副高级职称进行分类评审改革试点。具体内容是,将卫生系列专技人员分为“临床为主”和“临床科研并重”两种类型,设置了不同的评审标准。这一改革是新医改以来比较少见的捞干货政策之一,也是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重大喜讯。

    政策规定,申报副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分基本条件、学历资历条件、能力业绩条件。其基本条件和学历资历条件与《湖北省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修订试行)》(鄂职改办〔2013〕118号)一致。但能力业绩条件做主重大改革,不再是一个标准,而是分为临床为主、临床科研并重两个类型。

    对于大部分长期处于临床一线,默默无闻为患者服务,很少去写论文、出专著、搞科研等与临床关系不大的潜心临床医疗的“临床为主”医生,在具体评审中,将大幅度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其中规定,年度完成的临床诊疗工作在量化评分中占90%权重,而其它部分在量化评分中仅占10%权重。而且把科研论文、著作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作为“破格”或“加分”条件,并不作为临床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政策还就“注意导向、适当倾斜”方面做出了明确的“五优先”规定,指出评审工作要鼓励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基层一线、立足艰苦岗位、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评审时,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申报临床为主型的,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并作出突出业绩的优先;申报临床科研并重型的,在注重临床业绩的同时,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显著者优先;在工作环境上,长期在乡镇、社区、山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基层卫生单位工作的优先;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在急诊、120、ICU、儿科、产科工作以及长期坚持值晚夜班的优先;在工作经历上,自任现职以来,具有支农、支边、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用湖北省职改办的解读,这次新标准最大的特点是“一增一减”。“增”即凡是有利于鼓励专技人员从事临床一线的指标,均有增加,如门诊量、急诊量、手术量,一线坐诊、值班情况、病人病案实例、手术记录单等,以及所在团队收治病人情况,投诉情况,本人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等。“减”即减少论文的数量,减轻论文在评价中的权重,强调论文的质量和论文与专业岗位的匹配度。

    长期以来,我国延续了几十年的卫生职称晋升制度,在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注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培养提升以及取得科研成果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致使论文造假,学术**,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低能”,不注重临床医疗只追求发表论文升职称,甚至出现不干专业却拿高职称的怪现象。因此,湖北此举,无疑对促进临床医生倾心临床医疗起到积极的良好的导向作用。

    当然,对于一项政策是否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不一定。好的导向未必导出好的结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如何量化还有待于建立具体详实的“可操作”依据。如要评价某一位医生“应能熟练正确地救治本专业危重、急症病人;能***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问题;具有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及正确应用本专业的各种诊断、治疗技术”还缺乏“数字化”凭据,“任现职近三年内甲级病历达90%及以上”,谁去评价,怎么评价?也难以避免一些“好投机者”钻政策的空子。尽管我们一直在主张医生好不好应该由患者去评价,但怎么落地却很难。因此,在我们期待完美的改革政策的同时,我们只能把一些“目标”当做美好的愿望放在心上,而为向着正确“目标”迈进的每一步“努力”点赞!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