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成束缚,公立医院的铁饭碗不香了?
最近“医院清理编外人员”在医疗圈引发关注,让部分医生倍感焦虑。但也有同行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编制反而是种束缚!
其实,引发这样的讨论还得从3月份由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说起。
《方案》中提到: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的配置,精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该《方案》发布几天后,哈尔滨市发布通知,要求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同时明确,医院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
这是今年来,第一份将“医院”纳入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并写明实施细则的文件。
而很多医院非编人员占了大半,这样的通知发布,这些医护人员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吗?
其实,这场看似与有编制医护人员关系不大的减员行动,也在逐步向医生的铁饭碗渗透。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原主任魏娜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清理编外人员是信号,先从清理编外人员开始,然后逐步精减编内人员。
而哈尔滨2018年和2021年提出的精简事业编制,和此次的清理编外人员,也验证的魏娜所言非虚。
曾经供不应求的编制,现在不香了?
但不管是缩减事业编,还是清理编外人员,很多同行表现都很淡定。
有一同行在一医学论坛网上发帖称,现在编制好像没那么重要了,特别是在大医院、上级医院,都是多劳多得,有编和无编没什么区别。师姐在某头部三甲医院工作,医院给编制她都没要,觉得是个枷锁,以后要跳槽太麻烦!
也有同行表示,丝毫不担心缩减或是裁员,因为技术岗位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到哪都能找到工作。若非要说担心,那行政岗位风险会更大,毕竟人员占比多又没有技术要求,替代性极强。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对很多医务人员来说,社会化服务外包即时是从合同制员工变为派遣员工,虽说自己有了一份工作,可还是存在隐形待遇问题,毕竟现在很多很多医院还没实现同工同酬,派遣制员工的一些福利待遇是和医院员工不同的。
作为劳务派遣医生,明明跟其它医生做着同样的工作,但不管是身份,还是待遇都会有一定的区别。
有同行一针见血的指出,虽然清理编外人员有可能暂时减轻医院一时的经济压力,但编外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和编内的岗位是没多大差异的,贸然缩减编外医护,从长远来看确定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吗?
就当前的医疗环境而言,很多医院相关科室都是招聘编外医护人员较多,比如急诊科、儿科、康复科等。这些科室业务量大,很累也很磨人,若是将这些科室的编外人员彻底清退,只留编内,平日工作能不能正常运行都得打个问号!
为此,并不是编外医护人员就一定不利于医院发展,而编内就是医院发展的功臣。大家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医院创造了价值。
在这里,小编也想对各位同行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不管是编内还是编外人员,想要不被裁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实力是当务之急,正如前文中有同行提到的那样,只要是有技能在身的,不愁找不到工作。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